《景德传灯录》
?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下九世上
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
金陵报恩院法安慧济禅师,太和人也。印心于法眼之室,初住抚州曹山崇寿院,为第四世。
上堂谓众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诸上座且作么生会?不作方便,又无渐次,古人意在什么处?若会得,诸佛常见前。若未会,莫向《圆觉经》里讨。夫佛法亘古亘今,未尝不见前。诸上座,一切时中咸承此威光,须具大信根,荷担得起始得。不见佛赞猛利度人堪为器用,亦不赏他向善、久修净业者,要似他广额凶屠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直须恁么始得。所以长者道:如将梵位,直授凡庸。
僧问:大众既临于法会,请师不吝句中玄。
师曰:谩得大众么?
曰:恁么即全应此问也。
师曰:不用得。 问:古人有言:一切法以不生为宗,如何是不生宗?
师曰:好个问处! 问:佛法中请师方便。
师曰:方便了也。 问:如何是古佛心?
师曰:何待问!
江南国主请入居报恩,署号摄众。师上堂谓众曰:此日奉命令住持当院,为众演法。适来见维那白槌了,多少好!令教当观第一义,且作么生是第一义?若遮里参得,多少省要,如今更别说个什么即得。然承恩旨,不可杜默去也。夫禅宗示要,法尔常规,圆明显露,亘古亘今。
至于达磨西来,也只与诸人证明,亦无法可得与人。只道直下是,便教立地觏取。古人虽即道立地觏取,如今坐地还觏得也无?有疑请问。
僧问:三德奥枢从佛演,一音玄路请师明。
师曰:汝道有也未? 问:如何是报恩境?
师曰:大家见汝问。
师开宝中示灭于本院。
FROM:
?《净土圣贤录》卷六往生比丘第三之五
?◎清实贤(净土宗第十一祖)(一)
清实贤(莲宗十一祖)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时氏子也。
自少不茹荤。出家后,参念佛者是谁,有省。曰:吾梦觉矣。掩关真寂寺,三年,昼览藏文,晚课佛号。
诣鄮山礼阿育王塔,尝以佛涅槃日,大合缁白,广修供养。燃指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文,以激厉四众,诵者多为涕下。
其文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
谓我所发心,于此八种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师长恩故。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众生恩故。
六者,念生死苦故。
七者,尊重己灵故。
八者,忏悔业障故。
九者,求生净土故。
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从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