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双城战略。”在金华市区新华街“县府里·全球科创中心”,入口处的这16个大字格外醒目,寄托着这座科创孵化梦工厂的初心梦想。
智能感知芯片、超级电容电极、AI人工智能、数字化3D打印制造……一项项全球领先的高新科技,在这里开启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市场化的成果转化之旅。
梦工厂的筑梦者陈庆华,上海天帆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一位从金华婺城区罗埠镇走出来的80后乡贤。依托美国斯坦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研发优势,陈庆华用创新赋能产业,用科技引领未来,给金华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他的产业布局中,有两大支点,一个是家乡县府里,另一个是上海中环科技园,也就是婺城上海科创飞地的所在地。从家乡金华到上海滩,陈庆华奔走在两座城市之间,用两大支点撬动婺沪联动、产业共建,演绎精彩的科创双城记。
梦想起航:做企业成长的加速器
20余年前,陈庆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从婺江之畔来到黄埔江边,陈庆华一边刻苦求学,一边参加社会实践,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大学毕业后,他把事业和梦想的起航地选在了上海。上海万商云集、机会万千,眼光精准、头脑活络的陈庆华如鱼得水,在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后,扬起了创业奋斗的风帆。
创业之路千万条,陈庆华将自主创业的方向锚定在了科创园区。“上海知名高校众多,每年都有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在实验室问世,我想做的就是淘金者、孵化者的角色,把有潜力的前沿成果筛选出来,或者引入社会资本或者众筹投资,孵化落地产业化。”陈庆华说,这是一座真正的未来富矿,发展得好就有无限可能,这也让其创业人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在杨浦区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陈庆华与合作伙伴将一处百年老旧厂房改造成创新创业园区,取名长阳创谷。在老厂房改造的日子里,他反复思索着中国孵化器的过去和未来。早期的孵化器更像是楼宇的物业服务;之后开始配套简单的第三方服务,比如注册登记、补助政策申报、法律服务等。第三个阶段有了风投基金的加入,帮助企业募资或者直接跟投。
“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定位、产业孵化、产业落地做文章。”陈庆华思索的成果,就是将孵化器直接提升到4.0版本,并在长阳创谷付诸实践。也就是加速器模式——针对创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帮助对接大机构或者重要的产业资源,加速企业成长。
长阳创谷主要依托周边复旦、同济等10余所知名大学和百余家科研院所,打造了一条无边界创新生态链,吸引了百余家创新型企业和海内外大批青年才俊入驻发展。
梦想成真:孵化园里走出“独角兽”
“初战告捷,直觉告诉我,打造4.0版本的科创孵化区,选对了方向、走对了路子。”年陈庆华拿下闵行区一幢闲置多年的烂尾楼,利用社会投资进行改造提升。
这就是后来在上海具有标杆性示范地位的科创园区——中环科技园。也有了后来婺城上海科创飞地落户联姻的佳话。
无人驾驶小巴、电动飞机、掌纹识别超市、停车机器人、野外集成信号台……走进上海中环科技园,仿佛来到了未来世界。在这里,天使投资、创客工场、科技大市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创企业项目孵化平台等,形成了一条全生态的创新产业链条。
“企业发展有多快,园区服务就要有多强,我们的孵化器更像是一台加速器。”陈庆华介绍,运营团队通过量身定制,跟进技术及知识产权交易、研发平台配套、生产基地落地、股权融资等服务,对项目进行“加速”,让成果在短时间内融入市场需求,实现量产,形成利润。
有个做芯片的优秀初创团队,两位合伙人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成归国创业,但几乎没人看好他们的项目。中环科技园服务团队“慧眼识珠”,为他们找风投、找市场,最后孵化出的芯片项目用于图书管理。从入园孵化到形成8亿元的销售额,仅用了20个月时间。
在中环科技园内,余家入园企业在这里筑梦前行,他们中成功走出了迪夫格、联净电子、彰华膜处理等一批科创“独角兽”企业。“创业辅导-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生态链闭环,成为陈庆华创业打拼游刃有余的成功法宝。
随着中环科技园美名远播,不少地方政府纷纷派人上门,邀请陈庆华前去“复制”科创孵化园。中环科技园普陀园区、启东科技产业园、锦绣申江科创园、Vpark全球创客社区等一批科创产业园、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相继投入运营,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可容纳数千家青年创业企业入驻。
梦想回归:婺沪联动打造新引擎
“在外闯天下、回乡报桑梓。”谈及这些年在金华、上海两地奔波,为家乡招商引才牵线搭桥,陈庆华动情地说,在外发展越是成功,反哺家乡、泽被故里的情结就越为强烈。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招商引才的牵线人、富而思源的践行者。
虽然常年在上海创业奋斗,但陈庆华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