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dfzkyy.com/“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对上海城市精神的一段阐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报道组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这一天注定会被写进历史。年5月24日,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开幕。当天,党代表和市民们第一次从习近平的口中听到了他对上海城市精神新的提炼和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10年多来,屡屡重温这16个字,生活在上海的很多人,会油然生出感慨——在通往“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路上,上海正在这样实践,努力成为更好的上海。可以说,16个字的城市精神,已深深印刻在上海行进的轨迹之中,奠定了今天上海追求的精神气质,更引领着未来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的调研工作范围很广,不仅走遍上海19个区县,还去了不少单位、部门。梳理一下不难发现,习近平去调研的地方,都经过精心选择,有一根主线非常清楚——与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与国家战略在上海实施相关的点,他首先要去走一走,看一看。年3月31日,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周的习近平,来到浦东新区——这里,是他开启全市19个区县调研的第一站。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习近平首先来到浦东新区展览馆。他仔细观看一张张珍贵的老图片,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观看浦东开发的沙盘图、航拍图……当天在展览馆给习近平当“讲解员”的,是时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宣传部部长陈高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习书记非常感兴趣。他一路边走边看,听得非常仔细,还不时问我一些细节问题。”十年后回忆当日习近平调研的场景,陈高宏记忆犹新。在调研浦东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开发开放浦东这项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图为习近平在浦东陆家嘴听取上海中心设计方案的汇报。包括陈高宏在内,一些在浦东新区工作的干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路见证并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参与其中建设的“新上海人”。因此,对于习近平后来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16字上海城市精神,他们有深切的感受。大家感受更深的是,习近平不仅对浦东开发开放寄予极高的希望,而且还提出要求,浦东的工作要更多地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因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指向,不仅是建设一座新城,更是要为全国探索一条新路。“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相关的点,习书记跑了很多,包括一些看似冷门的地方。”时任市委办公厅副主任朱纪华说,通过调研,习书记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都反映到他对上海发展思路的谋划中。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10年前的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时上海刚刚提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有些基层干部、企业家对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当时习近平明确提出,上海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当年的一次上海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会上,习近平深入分析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要求。他指出,首先要立足全局,从中央要求和国家战略定位的高度,认清上海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习近平表示,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有必要大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借助“四个中心”建设的大平台,更好地为全国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年8月28日,习近平在卢湾区调研时,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亲切交谈。“以服务经济为主”,是不是意味着上海不需要发展制造业了,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模式能否照搬到上海?当时学术界存在争论。习近平通过深入的调研、观察和分析,指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应当走的路径:上海除了平方公里的纯城区,还有包括郊区的0平方公里大空间,如果人为地不去发展二产,将错失良机,也不利于城市经济风险化解机制的建立。回首过去十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走过的漫漫长路,上海的经济学界对习近平的这段阐述不仅记忆深刻,而且有了新的理解。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说,这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指出了中国大都市发展与欧美不同的路径,今天上海强调不能放弃制造业、避免“脱实向虚”,而十年前习近平在上海就已经注意并强调这一点。王战回忆,在讨论上海三二一产业发展关系时,习近平不仅提出要“共同发展”,而且特意要求加上“融合发展”四个字,当时一些同志对此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今天回过头去看,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当年这样的判断和要求,是非常超前的”。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十年前的上海,经济发展正需要从投资驱动向新的方向转型。当时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上海要警惕从“投资驱动”直接转到“财富驱动”。针对这种警示,当年习近平在一次调研中就指出,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对上海的创新发展寄予厚望。习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提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都可以从十年前他在上海工作时找到思想的原点。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专程考察了多家不同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他走进车间,考察重大项目,与产业工人、研发人员、企业管理者深入交流。在调研中,习近平对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很关心,对企业的改革发展路径有深刻的思考。年4月24日,到任上海刚满一个月时,习近平来到宝山区,调研了宝钢股份特钢分公司和华冶钢铁两家钢铁企业,一家是国企龙头,一家则是活跃在宝山区的民营企业。当时习近平对上海和宝山经济的特点都做了分析,他在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和加强监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成长。这番讲话,不仅是对宝山讲的,也是对全市工作提出的要求。四个多月后,习近平到上海市国资委做专题调研,他来到每个处室向大家问候,听取大家的介绍,全面、系统地了解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习书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肩头的责任。”时任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杨国雄回忆,习近平在调研座谈中特别强调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在全国的特殊意义。上海是国资重镇,国家的一些重大项目和一批重点攻关计划都在上海实施,包括当时正在布点的国产大飞机的研制,也落户上海。因此,习近平指出,从全国看,上海国有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上海有责任率先探索推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国资国企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在习近平到国资委调研后的第二年,上海发布了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相关文件,将他提出的要求都融入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上海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精神,率先发布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意见,成为全国最早推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地方。从张江高科的上海光源,到宝山大场的ARJ21,年,一批国家级的科技创新项目在上海紧张建设。习近平对这些项目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