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拆迁同步记录百年工房生活,加上杨浦的上

学者张力奋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这场新书研讨会,可能是院系里所有研讨会中,最为特别的。那天,宽敞的会议室座无虚席。除了两排来自新闻系和社会学系的学者、众多旁听的学生,还有一群往常绝不会出现的人。他们是社区干部、弄堂居民,端坐在那里有些拘谨,脸上却闪烁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轮到被张力奋称为“达叔”的居民达世德发言时,他拿着手写稿的双手一直在微微颤抖。现场一个令人意外又称叹的环节,是穿着面料考究的淡卡其色长袖衬衣的张力奋起身,骄傲地展示他的“宝贝”——一位老人的炭精素描画像,一把长短和颜色均不一的毛衣针,还有一期《阿尔巴尼亚画报》……他的一位受访者,在上世纪60年代留下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是坐在破旧的楼顶上看《阿尔巴尼亚画报》。张力奋费了好大工夫找到那期杂志,作为惊喜现场送给对方。如果不是张力奋,这些来自杨浦区平凉路弄的日常旧物,还有更加脆弱的里弄记忆,将随着挖掘机铲斗的上下挥动,和那里大片大片的“老旧破”一起彻底消失。现在,经过他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赶在老邻居四散之前,把他们的“生活史”化成图片和文字保留下来,于是有了《平凉路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网红经济”时代,自带流量密码的“衡复”“巨富长”“梧桐区”对上海固然非常重要,但张力奋说,上海之为上海,更因为它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源地。晚清时“五口通商”选在杨树浦,这里靠近长江口岸,物流运输、劳工成本都低。平凉路弄的过去,就是杨浦这段历史的折射,“加上杨浦,上海的历史才完整”。一枚“记忆的铆钉”非常巧的是,年9月,张力奋给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的新课“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与平凉路弄的拆迁征收几乎同步。新课是一门跨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课程,计划训练学生记录、观察正在快速消失的老上海。对外地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从类似《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住在武康大楼》等书中了解上海。大火的电影《爱情神话》,拍摄地点也选在了“上只角”。“据说写西区的书很好卖。”张力奋也一度忐忑,不知道将观察上海的视角切换到被称为“下只角”的杨浦,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40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