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巨制茶托存在的意义

茶托是用以衬垫茶杯的碟子,亦称茶托子、茶拓子、盏托,有承茶杯防烫手之效用。虽然在茶具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茶托处于从属地位,却是不可或缺的一员。我国是世界上种植和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茶盏的造型、釉汁、装饰也渐趋多样化,出现了由茶盏和托盘配套的茶托。据传,茶托是唐德宗建中年间四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崔宁的女儿的小发明。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记载:“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髯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日托。遂行于世。”但是,现代文物考古发掘证实茶托并非“始于唐,前世无有也。”考古学家认为,茶托起源于晋,流行于南朝,是当时较为考究的茶具。宋辽时期盏托几乎成了茶盏固定的附件,托口较高,中间呈空心盏状;明代托口微鼓,亦有船形盏托,称茶舟、茶船;清代盏托改进为圆形。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唐阎立本

清代顾张思的《土风录》中写道:“富贵家茶杯用托子。”的确,古代嗜茶者很器重茶托,当时茶托多用金银或名瓷制成。原先是贵族消闲阶级茶人的爱物,有盖碗之处必有茶托。当时的人们喝茶时要连茶托一道端起,拿起来放下去都应该没有声音。茶托是为防茶碗烫手用的,也是一种有关礼节的器皿。没有茶托或不连茶托端起,主客都是失仪。私邸会客,也是如此,这是茶人特有的礼节。这样说来,茶托还是茶具专门化的最早代表。毕竟,用茶托托起一碗茶来喝,怎么看都像是比较高级享受的事了。正因为茶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能够给茶人们以美感和庄重感,所以茶托在茶席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期创新性地配套了满工青花茶托,茶托与主人杯、盖碗同一主题,华丽且不失庄重,格调极高。青花名师潘唐高老师主笔的经典鱼藻纹系列,延续传世柴窑系列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祖发窑纯正血统,为您来带年中巨制,敬请鉴赏!

祖发窑建于年,是景德镇现存仅有的几座柴窑之一,也是景德镇柴窑烧制技术最顶尖的现存柴窑之一。

祖发窑制瓷原料完全以官窑配方为基础,品质媲美古代官窑,这里所出的窑宝常出现在各大拍卖行,又常以百万级的天价为藏家竞得。

柴窑所需的燃料——马尾松木,它的杂质少,对陶瓷胎釉发色效果大有提升,并且富含高质可燃的油脂,可使窑内燃烧的火焰含油,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祖发窑一次烧制就要耗费近20吨松柴,仅松柴原料成本就可达数万元。国家出于环保原因,严控柴窑烧制,松木燃料已成稀缺资源,所以柴窑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可以说柴窑瓷器是“制瓷业的不可再生资源”。

匣钵,也是柴窑优于其他瓷种的重要原因。它属于易耗品,且必须采用昂贵的耐火材料制作,能保证瓷胎的受热均衡,窑内气氛被充分氧化还原。

柴窑的珍稀,还在于需要经验老道把桩师傅对窑火的精准把控,而如今的景德镇,随着传统柴窑的逐渐衰弱,掌握这门技艺的把桩师傅也变得寥寥无几。

烧柴窑讲究”一满二烧三熄火“,在长达近30个小时的烧制过程中,是泥、火与人的艺术,这炉火纯青的技艺,需要在几十年的经验中反复累积,反复观察总结。

也因为火性的不同,柴窑器釉面的肥厚油润,光华内蕴,不会产生普通瓷器釉面透亮的“贼光”,可以说柴窑与青花是绝配,烧制的青花渗入胎骨,犹如生长在瓷器里,富有生命力。

[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茶器套组]由青花名师潘唐高老师手绘而成。潘老师笔力深稳,线条流聚精纯,散点晕染分明,以莲池游鱼,构图趣妙,将水面之荷花莲叶与水中游鱼藻植并绘,水面水下融为一体,

盖、碗、托皆以鱼为构图中心,水藻等纹饰为辅,组成多种多样的装饰纹样形式。鱖鱼与水草相配,游鱼深浮浅出、或隐或显和涵泳自然。水藻游鱼,鱼水相融,鱼和水藻装饰疏密得体、细致入神。

画面中,鲜活的鱼儿跳跃于浮萍和水草之间,悠然自在,形态各异,水草种类繁多,每幅画面中心皆有四尾游鱼,寓意“四序有余”,即一年四季皆有盈余,寓意颇好。

[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品茗套组]由一盖碗四杯四托承组成。三才盖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撇口杯,腹圆饱满,贴合手心,手感舒适。有托盘又免烫手之苦;茶盖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而出,甚是惬意。

本期作品采用仿古瓷泥配重工青花,古韵盎然,器型优雅,盖、碗、托分别独立成画,鱼跃龙门步步高,年年有余福运来。这些美好祝福融汇成精美的鱼藻纹一笔一笔,用心地画在瓷胎上,灵动的笔触下鱼儿栩然而生,游乐于水藻之间,带来无限好运。

茶器注入茶汤后,金色的茶水与白色的茶器内壁相映成趣。青花所绘的水藻在波光中轻柔飘荡,莲荷下锦鳞游泳,亦是生机盎然,如此美器在手,当为人生至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