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其数像老徐这样的人
成就了这纷繁的水果世界
和老徐的见面是在1月8日。午后,下了两个多小时的雪,80个原本深浅不一的蓝莓大棚,就整齐地被浆上了新的白色。
这80个蓝莓大棚,每年有万元的产值。如果不清楚这个底细,当老徐忽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会认为这是一个普通不过的传统农民——质朴结实的棉衣、大嗓门、微弯的脊柱和宽厚的手掌。
△老徐在蓝莓园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老徐是这些大棚的主人。村里人见到他,都会客气地喊一声,“徐总”。这时候,他果敢自信的一面会尤为明显。
老徐“发财”多少和最近几年“水果自由”的话题有些相关。这是与财富正相关的评判标准——当人们可以随心购买昂贵的高级水果,那种自由便实现了。
这衍生出另一个问题,这些高级水果,甚至是那些本不在中国的水果,如何实现国产规模化种植?
年代,从广西搬迁到香港的老莫说,生意场讲究人情往来。想拿些水果送给香港老板,发现内地除了荔枝和哈密瓜以外,没什么送得出手。
再把时间往前推年。年代,德国大胡子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跑遍了18个中国行省的12个,在他留下近百万字日记里,发现中国当时的水果品种,寥寥无几。
从李希霍芬到搬到香港的老莫,多年,中国的水果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退化。可从老莫的年代至今,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甚至天价的水果。
△纷繁的水果世界图源:Pexels与其说老徐是个家财万贯的农民,倒不如说是不计其数像老徐这样的人,成就了这纷繁的水果世界。
这背后,是物种迁徙、大时代、物种竞争、土地财政和耕作模式在方寸土地世界的原始斗争。
老徐,处在这个战场中间,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拼尽全力。
神奇的蓝色小丸子
老徐年轻那会,没见过蓝莓。
按城里人的算法,这个生于年的山东汉子,64岁,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不过在每年万收入面前,老徐还得干下去,不光是为自己,还有村里那些七老八十的乡亲,不少都在他的蓝莓园里帮工。
蓝莓园在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宝山镇,夹在北边胶州空港经济和南边黄岛开发区中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7个镇街中,财政收入和基础设施都相对靠后的镇。
不过宝山镇果农在全区居民收入里,可以说是不差钱。
△年的第一场雪,在蓝莓园悄然而至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今年初的气温比往年要低,1月份的这场雪让老徐有点不安,温度再降下去,他就得半夜起来给大棚盖上毯子保温,要不里面刚结的花蕾就得冻死。
这是现代化农业中的残酷一面。
露天种植会延缓开花结果的时间,把它们种在大棚里,就可以抵御严寒,抢在露天蓝莓挂果前上市,卖个好价。
但建一个大棚,投资几万到十万不等。在那些冷极了的夜里,还得给大棚加温,以烧炉子或者盖棉被的传统方式。
△抽出花苞的蓝莓要等蜜蜂来授粉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不过,抢先上市意味着高价。“第一批可以买到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不提前一天预订,别想拿到货。”
老徐说为了抢货,每年都有采购商在他农场的装货区产生纷争。
为了抢水果打起来,老徐年轻的时候也没料到。
年正月,老徐从六汪镇搬到宝山,打算继续做个农民。可那会宝山种黄烟的人多,这可以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农户每亩地也能挣多块钱。
除了黄烟,当地人也种小麦,水果的话,老品种都“杀”了,几乎都在种红富士,“但我发现,有人在种一种我没见过的苹果品种”。
不过老徐盯上了蓝莓。他说年,被称为“中国蓝莓之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亚东开始在宝山的金沟村承包了亩地试种来自北美的蓝莓。
“山东有个老板在日本看到蓝莓卖得又好又贵,就想着能不能在中国种,出口到日本。”李亚东说,那大概是上世纪末。
说干就干,几经试验,李亚东就在宝山开始了亩地规模化的蓝莓试种。
宝山镇品牌发展办公室主任石晓鹏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那种蓝色小果子在当地造成轰动。
“到采摘季节,采摘工人一天就能挣18块钱。在上世纪末,相当于一个月五六百块钱,在当地算是相当有面子的收入,可当时蓝莓竟然能卖元一斤,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你说这个果子贵不贵。”
信息就是如此的不对称。
城里人知道蓝莓是好东西,但被售价震惊的村里人,对着小果子又好奇又害怕,夜里偷偷跑去偷几把,也不敢吃,都喂了鸡。
老徐就是这个时间节点出现在宝山镇的,他跟李亚东要来了一种蓝宝石的蓝莓品种,开始自己试验种植。
△蓝莓被引进中国图源:Pexels18年过去了,举家搬迁的决定换来了如今万的年收入,大部分人都对这个结果羡慕不已。
但放在老徐身上,他十几年的精力都放在照料这种不熟悉的果树身上,做着一件看似没有明确结果的事,如此决绝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