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一
宝志禅师(--),
亦作志公或宝志大士。南北朝齐、梁时高僧,出生于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
宝志禅师少年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修行、参禅、圆寂于天柱山。
志公禅学思想集中在他所留给后人的那些偈颂。《景德录》卷二十九收有宝公的《大乘赞》、《十二时颂》、《十四科颂》等作品。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闇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二
◇妾身临镜照影,影与妾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离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诸法本空无着,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四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妄用工夫。
◇本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景德传灯录》
宋景德元年(),东吴人道原撰。
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名。
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年()编次禅宗诸祖传记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光化二年(),又有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来禅宗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胄集》。
道原,统集《宝林》、《圣胄》等传,撰成此书。
本书所记禅宗世系源流,上起七佛,下止法眼文益法嗣长寿注齐,五十二世,人。
灯录是介于僧传与语录之间的一种文体,为禅宗首创。与僧传相比,它略于记行,详于记言;与语录相比,它撷取语录之精要,又按照授受传承的世系编列,相当于史籍中的谱录。它实际上是禅宗思想史。
收入《大正藏》的《景德传灯录》为元延佑三年()重刻本,与明藏本略有不同。
唐时禅宗已称兴盛,降及宋代,参禅问道成一时之风尚,俗士登祖师堂者渐多。
俗士参禅,其途径不外二端:
一则直接问学于佛门人物。
二则自取佛书以参悟,所读之书以大乘经典、禅师语录与宗门灯录为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