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传世秘密,藏在瓷中

中科公益爱心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756949.html

中国瓷器,与国家同名,享誉全世界。四千年历史雕琢,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器物,而是凝聚着先辈智慧与文化内涵的瑰宝。

▲中国艺术名家赵保乐定制瓷瓶

▲中国艺术名家胡彩虹定制瓷盘年历

▲醉匠心·国潮版十年醇书形酒器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上开始出现简单的刻画纹装饰,元代伴随着青花瓷的出现,在瓷上行书作画之风盛行。直至明清时期青花、五彩、斗彩等瓷器的发展以及款识的兴起,书画装饰艺术成为瓷器界的主流,后人称之为“文人瓷画”。

▲明正德·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盘

▲明嘉靖景德镇窑黄地青花纹龙纹大盘

瓷器艺术与书画艺术,无论是从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

绘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书法讲究“笔断意连”、“肇于自然”。艺术家们皆要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用作品反映生活。而这种章法,瓷器艺术无一例外也要遵循。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山水图盘

文人瓷画之所以绵延不息,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制瓷人的匠心与汗水,也因艺术家笔下的书画为其点染光彩。从某种意义上讲,瓷器上的书画也成为了其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10月27日,由景德镇市昌南新区、山水丹青(北京)文化产业集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与瓷对话文化行”系列活动开幕式上,著名表演艺术家、书法家、中国视协艺术家诗书画学会会长唐国强举起一支书法瓷瓶。并且在当天下午的研学活动中,上百位艺术家应邀参与了瓷上创作。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古法制瓷工艺需完成七十二道工艺,才能把一捧泥变成洁白如玉,剔透如雪的瓷。

舂泥、拉坯、印坯、利坯、画坯、施釉、开窑……

每一步都彰显古法制瓷的繁复与匠心。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琼玖,意指美玉。以玉喻瓷,在历代文人笔下比比皆是。瓷质细腻,毫无杂质才能称做琼玖。

上好的瓷器来自上好的用料,经过筛洗、舂石和淘洗的反复精炼,才能得到浓稠丝滑的瓷浆泥,这便是制瓷最基础的工序——炼泥,瓷器的好坏在炼泥时就已决定了大半。

▲瓷质细腻毫无杂质方为上等

“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

山水丹青(北京)国际艺术中心与中国艺术名家携手推出的一系列陶瓷器物,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收藏性。独一无二的定制瓷器,为艺术家量身打造,自用、送礼皆别有心意。它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故事的。

匿大美于无形,藏万象于极简。让这样一支精美且寓意极佳的瓷器,为生活增添一份恬淡与生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