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欠薪问题曾经一直是社会的顽疾。如何在保障农民工“劳有所得”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年,上海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创新维权模式,畅通处理渠道,开展普法宣讲活动,推动根治欠薪问题和打击欠薪行为的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
截至年底,全市共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法律援助案件余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
上海市各区法律援助中心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的优势,在法治宣传、为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提供法律援助、承接办理司法部法援基金会转办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等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设身处地为农民工解决维权问题,不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
农民工欠薪处理亮点频现
与往年略有区别,今年,农民工讨薪呈现两大新特点。
首先,投诉涉及的人员劳动合同覆盖率低。有的是用人单位仅口头与劳动者说明劳动报酬,而不以书面方式签订劳动合同,不仅使农民工无法及时足额缴纳“五险一金”,还导致其在维权时发生阻碍。有的则是因农民工不重视劳动合同,未合理保存,导致发生劳务争议时很难提供必要的依据作为工资发放的依据。总体来看,农民工对劳动合同的不重视反映其整体劳动权益法律意识较低。
再者,在今年上海市各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处理的案件中,受疫情影响,农民工欠薪范围较往年有所扩大。劳动争议不仅集中在以往的建筑领域,更有不少案例发生在小微企业中。如闵行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一起群体劳动仲裁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例中,被申请人公司上海ADY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清算,未支付员工年3月、4月的工资及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再如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对张某某劳动争议提供法律援助案中,申请劳动仲裁人所入职8年的某饭店有限公司今年3月因疫情影响酒店正常经营,关停申请人所在部门,强制结算工资并辞退申请人张某某等。
对于新的争议特点,上海市司法局各区法律援助中心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有力遏制了农民工欠薪现象,有序规范用工行为,确保了清欠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便民快捷
开通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
自司法部开通“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以来,上海市司法局各区法律援助中心严格执行,并分别按照各区情况延伸出许多人性化有效措施,对欠薪案件的接待、处理、回访上可圈可点。
为做好群体性劳动纠纷化解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申请人等待,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特别在处理群体欠薪案时,启动群案快速受理机制。在疫情防控期间特别引导申请人分批次前来中心受理案件,专人接待、优先受理、快速审批,开通快速办服务,对案情清楚、材料齐全的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申请,进一步简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程序,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
同样注重农民工欠薪案处理效率的还有松江区法律援助中心,其承诺一个工作日完成案件审批指派手续,对情况紧急案件先行予以援助。另外还根据农民工特殊需求,专设手语服务窗口,设置私密接待室。
在长宁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楼接待大厅设立专门接待窗口,依托“联调专班”轮值工作模式,即每日配一名科室负责人、一名工作人员、一名调解员和当日值班律师组成接待专班,为农民工讨薪案件启动快速联调绿色通道。对当天难以解决的疑难复杂纠纷,先由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处理,并以紧急信息形式专报各相关部门。在案情必要时,则启动律师“先介入、后指派”模式,力争农民工讨薪案件“快立案、快受理、快起诉、快结案”。
延伸触角
多部门协作治理欠薪
要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各区法援中心针对农民工讨薪案件,强化与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仲裁委员会、工会、检察院与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多方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及时对接、及时援助,努力夯实欠薪法律援助阵地建设,加强与构建“多层次”组织,实现全市布网,形成多层级、全覆盖的农民工欠薪维权专业网络。
黄浦区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支持起诉”机制。一方面,其与区劳动仲裁工作的合作,对于法律援助的劳动争议案件,树立“调解优先”的诉讼理念,坚持“能调则调,应援尽援,援调结合”的工作原则。另一方面,其加强“援检合作”,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及时发现符合检察院支持起诉条件的农民工欠薪案件,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帮助农民工获得区检察院支持起诉,目前已有7名农民工获得检察院支持起诉,共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加深与法院、信访、工会、人社等多部门的合作,针对群体性纠纷及涉欠薪重大隐患开展不定期会商,并根据所涉领域及纠纷发生地,邀请住建、残联、民政等相关部门或镇(街道)共同参与,确保事权衔接到位,纠纷处理不留死角。同时,该中心依托镇(街道)打通上下流转渠道,强化群体性劳动纠纷的预警研判,并将分析研判结果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做到早会商、早介入、早化解。如疫情期间长宁区一家餐饮公司12名农民工讨薪的劳资纠纷,在区法律援助中心、区人社局、区法院等部门多次协调努力之下,通过法律途径最终为员工维护合法权益。
松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不仅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各街镇(经开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还牵头联合劳动仲裁、人民调解等部门,共同对群体性劳动纠纷以及特殊疑难案件进行案前讨论、案中跟进、案后回访,全年利用联动平台受理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2起,覆盖员工9人。
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是农民工的“娘家人”,联合工会开展农民工欠薪根治行动,是将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向基层街镇、企业延伸的有效做法。奉贤区法律援助中心帮助各街镇、开发区工会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品牌调解室,联合区司法局、区人社局、区企联形成联调中心,从而形成多层级、全覆盖的劳动争议专业调解网络,优化调解组织架构,在第一时间洞悉、干预、控制劳资纠纷的蔓延。目前,奉贤区职工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窗口整体与劳动争议联调中心工会分中心合署办公,专门指派1名签约律师和3名工会劳动关系指导员进驻区仲裁院工会联调窗口,负责接待来访、劳动争议调解和职工法律援助。同样地,松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也联合街道工会一同前往“圆通速递”松江站等公司共同开展“暖冬行——温暖健康与你同行”法律宣传系列活动,取得积极反馈。
“云”讨薪、“代”讨薪
讨薪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上海市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各区法律援助中心也通过“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上海法网”,为农民工提供热线接答和在线留言咨询。此外,各区分别运用大数据和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电子化、网络化、非现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帮助农民工“云”讨薪、“代”讨薪,让农民工少跑动。
闵行区法律援助中心面向农民工推出简单、方便、易懂以及内容丰富的“互联网+”法律服务,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实地服务,进一步丰富讨薪渠道,线上完成法律援助申请和办理流程。
普陀区依托普陀法律援助信息化服务平台,推送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申请法援操作指南、发布典型案例。该中心充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实现农民工法律援助申请“帮办、代办”工作全覆盖。法援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中心派驻区劳动仲裁委值班律师主动为每一位前来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民工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为农民工代写仲裁申请书,代为申请法律援助,让“数据多跑路、律师多跑腿”,免去农民工来回奔波之苦。
年春节前夕,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15位被某建筑工程公司拖欠工资,急于返乡的农民工代办法律援助申请手续。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在24小时内完成案件指派,骨干律师同步进行仲裁立案,并第一时间参加劳动仲裁前置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一周之内,15位农民工全部领取了被拖欠的工资。该法援中心已通过“一网通办”为位农民工代办了法律援助申请,获赠锦旗5面。
徐汇区法律援助中心针对某些因行动不便或疫情隔离封控等原因无法到现场办理法律援助申请的当事人,中心会让援助律师提前介入,充分沟通案情,对于符合援助条件的案件由律师代理当事人通过“一网通办”系统提交法律援助申请,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法律援助实施理念。
上门宣讲
打造深入人心的法援品牌
近年来,各区法律援助中心推进普法宣传,创新活动形式,更主动向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配送法律援助宣传册,此外积极创建创新普法品牌,让法律更生动、更全面、更深入人心,力求提升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松江区法律援助中心配合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深入企业现场、员工宿舍、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处进行普法宣传。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法律援助法知识竞答,共吸引人次参与;推出《法援法诞生记》《松江法援来帮你》《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你知道吗?》等4期普法漫画及短视频,持续擦亮“法绘松江,法援普法”文化品牌项目;在“法治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