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探索未来将这样做

杨浦是教育高地,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日前,上海教育博览会“上海教育大直播”走进杨浦。

杨浦区副区长王浩、杨浦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校长李鸿娟、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站长孙青、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校长郑小燕、杨浦区六一小学副校长汤玲做客直播间,与主持人一起畅谈杨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三项建设”与“四智行动”

王浩在直播中介绍,杨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可以概括为:“三项建设”和“四智行动”。杨浦重点推进的“三项建设”为:一是区域优质资源集成;二是“创智云课堂教学平台”建设;三是智能化评价系统打造。

区域优质资源集成,着力打造了“三个课堂”,即“名师辅导课堂、名师讲坛课堂、名师经典课堂”。集聚区域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高校名师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学段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

创智云课堂教学平台”建设,实现了全区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师生信息数据的同步,为全区师生提供统一的入口门户并能实现与第三方应用的整合。目前,创智云课堂平台共有注册用户约10万人,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约30万个。

智能化评价系统打造,依托共享数据服务平台,对接教学质量监控、学生体质监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学绩效评估、督导评估等打造了17个系统,从学校、集团化、教师、学生等维度,用数据赋能教育管理、决策和评价。

“四智行动”是杨浦教育对接“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聚焦育人方式变革、“双新”实施、“双减”工作、教育评价改革等一揽子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以数字化转型为重要驱力,以“智脑、智学、智联、智治”这“四智”行动为主体框架,推动杨浦创智教育核心理念实施。

“智脑”以数字基座为基础,通过对区域内教育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形成数字基座中的数据中心,构建杨浦“教育大脑”,提升数据应用效能。

“智学”区域整体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试验,通过“平台+资源+工具+服务”的模式,开展“三个助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全面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智联”加大力度对区域内“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培育校、区域数字化转型试验校、项目校”的建设,探索校园数字化转型样例,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发展。

“智治”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探索大数据辅助的教育监测机制,对民非教育、幼托机构的地图分布、办学属性转变和合规化过程等实施可视化的动态监管、智能分析和跟踪预警;建立了信息化教育督导体系,从人工督导转向智能实时督导,推动跨部门、跨层次的联合监管,提升教育管理的智慧性;采用多种途径、多方合作,探索区域推进“双减”的实践路径。

当数字化与“双减”相遇

如何让数字化赋能“双减”,杨浦也有创新探索,越来越多能够让“学习更有效”“学习更生动”的智慧应用,正在一一解锁。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在直播中坦言,怎样能帮助学生学习更有效,其中的关键是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

一方面,提高“教学精准度”。具体来说,包括目标设定、活动组织、练习实施、诊断评估、资源推送、个别化辅导等教学环节的精准度。

另一方面,提升“教师支持度”。将教师对教学的个体钻研,转变为群体性研究,从经验提炼形成资源,汇集区域教师的力量,让智慧经验得到辐射和推广。

落实教育“双减”,“减”是一方面,“加”也很重要。如何在学生关键能力素养上做好加法,提供更丰富的综合实践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更生动?

关键是要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让原本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的课程资源,来到学生身边,实现学习内容可选择、学习进度可选择、学习方式可选择。

何劲松透露,杨浦区也在致力于打造聚焦学生创新能力的区域化学习平台,不少中小学也结合各自办学特色以及社区资源,开发融合线上线下学习的在线学习课程。

同时,何劲松在直播中详细介绍了杨浦区的特色项目——“三个助手”。

备课助手,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教师轻松高质备课。

备课助手平台所有文本、音频、视频、课件等素材资源,都在单元整体架构下,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匹配关联。为了适应学生差异,教师可以个性化修改,平台也在设置上保证了不断优化的资源,始终与目标关联一致。

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和练习设计放入自己的“购物车”,并一键同步上传至“教学助手”,实现从备课到教学的全部准备工作。着实减轻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课前准备”的工作量。

教学助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5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