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澎湃新闻记者陈悦几乎没人会自带桌椅接受采访。因为“家里堆了很多米面,不好招待客人”,吴鹏高、袁桂花夫妻俩和澎湃新闻记者约在一个路口碰头。吴鹏高骑电动车来的,载着一张折叠桌、4个塑料凳,后备箱还有3瓶矿泉水。从年算起,吴鹏高在上海摆摊卖馄饨40多年了,袁桂花嫁给他以后成了掌勺人,还是路边摆摊。从人潮汹涌的黄浦闹市到杨浦区安静的街角,从挑担子到小推车、大轮车,从馄饨发展到炒饭、炒面、炒年糕、粉丝汤等,小馄饨从2毛钱一碗涨到10元,摆夜摊是夫妻俩一辈子的事业。袁桂花夫妇在杨浦区路口摆摊点评网站图“我们摆摊子什么人都见过,天天都有新鲜的。”回忆起黄金岁月,夫妻俩高兴地抢着说,“拿着大哥大的老板都来吃我们的馄饨,还有打出租车过来的”,“外国客人都和我们一起拍照,吃我们的馄饨”,那是年代到千禧年左右。他们的一些故事分享在网络平台上,客人深夜循着导航找来,周末甚至要排队。昼伏夜出、看见城管就要跑,夜排档几乎一直如此。夫妻俩也明白,“管理紧一点,我们就自觉停几天。这几年管得很厉害,去年、前年停了几个月都没做。”最近一个多月,摊子也停着,城管的车每晚就在附近巡逻,时常有客人打电话问出不出摊,夫妻俩四处投诉想办法,凌晨两三点才能睡下。袁桂花和吴鹏高澎湃新闻记者陈悦图68岁的吴鹏高已经一头白发,61岁的袁桂花看起来年轻些,几十年间,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摇摆不定。吴鹏高出生于上海,人生大部分时间也都在这里,曾跟着父母去安徽支农,为了户口和生计,他折腾了几十年,过了60岁,更多工作机会也关上了门。初次采访就在摆摊的地方,人行道开阔,周围以居民区和商铺为主,工作日上午人流很少。靠边摆出桌椅和水,夫妻俩和记者聊起来,近3个小时里邻近单位的保安来了3次,“不能在这摆这个。”“看着像摆摊一样,桌子收了。”“晚上摆了白天摆,刚才领导从这过说了。”吴鹏高回应道,“哪里摆了,我们在聊天”,但还是收起了折叠桌,3瓶水转移到塑料凳上。天气舒爽的上午,如果能正常出摊,俩人这会儿应该在睡觉,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才起床,然后张罗买菜进货,迎接属于他们的深夜。摊子停了,城管找到家里通知他们不许摆,收入也停了。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夜馄饨摊提供多种食物。点评网站图昔日辉煌馄饨摊姓吴。民国时期,吴鹏高的7个爷爷(注:爷爷及其兄弟)有6个在南京卖馄饨,父亲也跟着做。后来,父亲去部队当兵,解放后在上海定居落户,他就出生在杨浦。上世纪六十年代,9岁的吴鹏高和父母兄弟迁到安徽支农,房子以一两百元抵押给了邻居,一家人的户口也从上海迁到安徽农村。年,吴鹏高回到上海。当年的邻居已过世,房屋抵押一事难以证实,没有房子、无人可挂靠便无法落户,也没有工作。卖馄饨是家传手艺,吴鹏高开始挑担子,从五角场到国权路、同济大学,一晚上挑三个地方,年轻有力也不嫌累,维持着基本生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轮船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妻子袁桂花从安庆到上海便是坐船,上海十六铺码头每天的客流熙熙攘攘,馄饨摊迁到了码头。“当时是南市区,现在叫黄浦区。就在码头做,日夜都在那摆。哎呦,是有人!那时候做得还有劲,早晚都有人。”吴鹏高回忆,生意兴隆时,夫妻俩一人推一个小车支摊子,只经营大小馄饨。随着交通发展,水路渐渐衰落,十六铺码头的客流淡了。夫妻俩迁到金陵东路云南南路——当时的上海美食街,附近的上海大世界游客如织,淮海路热热闹闹,“在那一做就做了近30年,因为那个地方是市中心,非常繁华。”吴鹏高说,“在那里接触面很广,国内外的游客都很多,一到国庆节全国各地人游玩,非常热闹,那地方通宵都热闹。”夏夜,馄饨摊常常被乘凉的人包围。“小馄饨来了,来来来,把东西让开。”夫妻俩出摊时,沿街乘凉的人们喊着自动腾出空间,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坐在躺椅上,扇子摇着,看他们做生意。随着黄浦区旧改,附近的居民越来越少,但繁华依旧。夫妻俩见证了淮海路的高楼从无到有,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工也来吃馄饨。摊子越做越大,增加了炒面、砂锅等,再往后换了大轮推车,“那个年代的生意比现在是好做多了”,俩人忙得不亦乐乎。“一晚上做(挣)几十块钱开心得不得了。那时候(年代)钱值钱,租房子也便宜,在南市区租房60块一个月,但也简单,就一间房子。那时候烧煤炉,大家都是一个小炉子烧饭烧菜,在楼道口围一小块灶子间,房东家在那烧,我们也在那烧,简单得不得了。”袁桂花说。她的手机里珍藏着那个黄金时代的见证——与客人的合影。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大学生到上海玩,看到馄饨摊很稀罕,吃完在摊位留影,主动提出要把照片寄给她。她给了地址但也没当真,“没想到他真的邮寄过来了。我接到了照片,我好高兴。我讲香港人真好,真是能信任。其他莫名其妙跟我们拍照片的人多得很,但是很少有人留个照片给我们。”千禧年左右,吴鹏高与袁桂花经营夜馄饨摊。澎湃新闻记者陈悦翻拍吴鹏高、袁桂花与德国游客、附近的摆摊人在摊位留影。澎湃新闻记者陈悦翻拍香港学生在馄饨摊留影,抱着的孩子是袁桂花的女儿。澎湃新闻记者陈悦翻拍也有外国客人,在上海洗好照片直接送给他们。千禧年前后的上海开放热闹,吴鹏高摆摊也自豪,“德国的、瑞士的、法国的,我们那里外国人不稀奇的。”“淮海路头就在我那里,离新天地也近。每年都有明星在新天地(太平桥)人工湖开演唱会。哇,那人不得了!我们摆摊,一到演唱会结束,金陵路人都走不动,交通管制,没车,都是人头。太热闹了!还有大世界、人民广场,都是玩的,国内外游客都多。”吴鹏高回忆起来神采飞扬。后来再发展,摆摊的地方有了歌舞厅——K歌之王,众多明星捧场。夫妻俩没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