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此是五代时奉化的僧人,后来成为佛门公认的布袋和尚。在佛教典籍《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中皆有记载:“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服胺,蹙额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址。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见物则乞,至于酰醢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契此这一形象成为后世弥勒的蓝本,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形象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成为男女老幼都喜欢的样子。
中国人将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寺院的天王殿中,寓意深刻,让一切有缘人一入山门,首先见到的就是欢欢喜喜、笑脸相迎的弥勒,这是佛教建筑塑像的表法功能,期待你从此开启一个欢喜自在、知足常乐的人生。
大肚弥勒佛一反传统佛教中佛菩萨像的庄严神圣,更多体现着可亲可近的平民性格,构成一个心宽体胖、和谐可亲的人间弥勒形象。我们可以透过赞颂弥勒的诗偈与楹联来看看其生命启示。
一是大度宽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如何面对这些不如意呢?处世的智慧就是“常思一二,不想八九”。安时处顺,乐天知命,拥有这样的情怀,就会笑对生命中的任何风雨。
二是欢喜自在。“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弥勒手握布袋,表达着提起的是责任,放下的是烦恼;原谅他人就是放过自己,遇事不计较,凡事不比较,就是宽以待人,善待自己。生活中不和别人过不去,更不和自己过不去。弥勒的笑是开怀大笑,是超越了是非、人我、荣辱、得失的笑,展现的是乐观、真诚、豁达、和谐的内在气质。皤腹露肩,代表着福气满满;双耳垂肩,意蕴了长命富贵;笑口常开,体现着吉利喜气。尤其近世以来,出现的“五子戏弥勒”形象,更是表达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愿望。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演变就是一个不断为中国人所接受、所改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年,近代佛门领袖太虚大师出任浙江奉化雪窦寺方丈,首倡将雪窦山列入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寺为弥勒道场。年出版的《佛学辞典》曾记载:“近有主张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山时,建议重建中的雪窦寺,要增加一座有别于其他寺院的佛殿“弥勒宝殿”,以突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胜缘。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温金玉教授
设计:宝昙花Tina
校勘:慧持能芸
潮音禅院大殿募缘
详情点击下方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