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巨头”之一的日本发那科公司宣布,在位于宝山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拿下亩土地,将建设“超级智能工厂”。这是发那科在日本本土外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因为战略调整,日本发那科一度想另投他地。后来,宝山区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上海发那科的中方股东上海电气集团多次上门沟通给予其信心,并专门去其日本总部拜访,最终留住了这个“机器人巨头”。
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如今在上海已形成共识。不过,在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的当下,要当好“店小二”,要有一颗服务企业的真心,还要有一些独门秘籍,才能真正把“顾客”留住并服务好。在这方面,今年以来,上海各区有不少探索。
“前置”式招商,吸引潜在合作伙伴
前不久,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推出、、三块区域时,说到两个新鲜的概念:“前置招商”“预制招商”。
临港管委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任吴杰告诉记者,按传统流程,城市空间规划的优化均在签约以后,时间较长,且会造成资源浪费;而管委会现行的做法,是在确定基本框架后,与潜在的合作伙伴提前沟通,从而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建设,更精确地招商,“政府与市场提前互动,开发商尽早介入。这样得以缩短开发时间,加速城市建设。”
计划在区域建设的金融总部湾区,正是前置招商、预制招商的绝佳范例。
“先按区域定位确定总体框架、风格。”临港新片区公司招商服务中心总经理白洋说,“我们沿岸设计了一批符合金融机构定位的、整体风格统一的高端办公楼,再按需定制细节。”由于金融机构对办公楼各有细致且特殊的要求,他们与对方进行一系列提前沟通,进而落实在建设中。目前,农行、交行、浦发、中国太保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已经签约,准备落户。
上海橙科微电子公司不久前刚签约,即将落户临港新片区。公司市场总监潘朝说,管委会、开发主体提前与公司就办公楼的周边设施、交付标准等细节进行了沟通。“新片区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企业的需求,让企业能按需实现‘私人定制’。对于双方而言,这都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店小二”在招商中运用这个秘籍,不仅诚意满满,还提高了服务精准度,自然收获企业的口碑。数据显示,进入三季度后,上海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总体保持向好态势,1―9月,有13个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同比增长。
7月以来,上海各区外商投资保持良好态势,“稳外资”成效显著。从投资项目数来看,前三季度各区签约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较上半年有了明显增长,有10个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幅较上半年有所扩大。1―9月,全市有15个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实现增长,普陀区、杨浦区的增幅高达1倍以上。
“合伙人”式服务,与新兴企业无障碍对话
近年来,受到商务成本上升、建设用地达天花板、产业链全球布局加速等综合因素影响,招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只要紧盯“把事干成”的目标,办法总比难题多。
在上海,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金牌店小二”: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三级高级主办徐敏。她不仅人称“问不倒”,还被“蚂蚁计划”发起人于杰称为是“梦想合伙人”。每次去蚂蚁孵化基地,都带着企业最需要的“礼物”――新政策的解读、企业调研等满满干货。徐敏跟不少创客都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