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工人集聚的上海杨树浦地区,由浸会大学发起的沪东公社,与燕医院社会服务部,南北呼应,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意义上最初的社会工作形态。
改革开放后,上海重建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要继承这一宝贵财富并传之后人,尚需共同努力,记取昨日来处。
年12月22日上午,在杨树浦路号绿之丘(原烟草仓库)二楼,
SUSAS摄影展
展厅举行了
“听老先生讲沪东公社往事”
座谈会。座谈由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副秘书长胡如意主持,社会学家吴铎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教师陈赟作为嘉宾,与民政研究者刘先生、赵伊人、王昀等现场听众探讨交流。以下为实录精要,经发言者审校。
社会工作的对象,正是有需要的困难群体。此处为
上海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栋居民楼,居民曾为加装电梯一事多方奔走。澎湃新闻记者周平浪图
吴铎(社会学家):
励天予年轻时曾在沪东公社工作。如果他健在,估计多岁。与我相差一个辈分。我之所以认识他,是华东师范大学办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的缘故。华师大是中国恢复重建社会学之后,开设社会学硕士生专业最早的四所大学之一。其他三个是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
当时华师大师资力量不够强,聘请老师有困难。陈誉老师推荐了励天予先生。这位陈誉老师,担任过华东师大图书馆的馆长。他和他的夫人,两位前辈都曾在美国进修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福利方向。陈誉老师应该也在沪东公社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和励天予在美国留学时是同学。陈誉推荐励天予先生到华师大任兼职教授。他主讲的方向,一个是社会工作,另一个是专业英语。
我直接接触的沪东公社的老师就这两位,他们都去世了。后来我对沪东公社了解多一些,是要讲一门社会工作简史的课。这门课当时在上海电视大学开设,即如今的上海开放大学。
座谈会现场,嘉宾与听众交流。桌上资料中有《社会工作发展简史》一书。澎湃新闻记者王昀图
这本《社会工作发展简史》,当时我是“编著”。这里有我“著”的成分。这本书出版于年,网上可以搜到,比如孔夫子旧书店。我自己保管了大概两三本。我这门课大概在年到年之间,是只讲一学期的课程。我讲完课,整理相关资料,后来出版了这本教材。其中就提及沪东公社。
现在我就讲下关于沪东公社的历史。
谈论沪东公社时,要从它的前身说起。现在很多人认为,沪东公社是沪江大学所办。这样就要说到年。年,由美国基督教的南北浸会(陈赟注: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上海浸会大学,也就是后来的沪江大学,是两个浸会联合创办,校董事会决定年中国新年起两校合并管理,虽已有校长,但直到年才成立校务会,标志行政管理体系的确立。葛学溥应该是由南浸信会southernBaptistconvention派遣的,他的书信汇报载于南浸会的档案中。)——基督教里一个重要的分支,在这里办了一个浸会大学。浸会大学是中国比较早的大学,更是上海最早的大学之一。后来还有沪江和圣约翰。葛学溥主持了沪江大学7年,从年到年。到年,由浸会大学发起沪东公社。
在我看来,中国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机构不是这家。现在之所以认可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专业、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机构,是因为浸会大学按照发展社会工作的概念运营。其他很多机构,职业学校、乡村建设学校、医院等,虽然也都很早,医院带领,进行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跟专门落实社会工作服务的沪东公社不太一样。
沪东公社做了不少实事。葛学溥在这里建了公社,主要目的是为周围群众服务。具体做的事情,包医院。那时中国工人基本是文盲,他就普及识字,办初等教育。后来抗战爆发,就做很多救助流浪儿童的工作,即安民、安抚。所以,他最初做社会工作,就是从救助、慈善事业开始。从近现代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发端在此。目的明确,定位清楚。
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评述,这是群众工作。沪东公社在中国开展社会工作,依据现实的社会需求,就打上了中国本土的烙印。杨浦区恰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最强的区之一。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工人运动发起于上海;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上海也是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党的力量很强,工人运动力量也很强,斗争比较尖锐。
工人当时相当贫困,是客观的社会背景。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沪东公社的工作也从本体出发,立根在社会当中,具有相当的本土特色。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值得研究,我个人只研究了这一段。
浸会大学是美国人所办,教职员工多数是美国人,也有英国人等,董事会成员是美国人。这个大学办在此处,和圣约翰大学不一样。圣约翰大学直到年才把名字取消,变为华东师大。
浸会大学办到年,董事会改组。具体原因我不知道,这个原因或可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我认为,由于杨浦的中方力量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比较强,所以改组了。改组后,8位华人进入浸会大学董事会。其中校长叫刘湛恩。刘湛恩当校长时,年,浸会大学改名为沪江大学。至此,上海的浸会大学存留了22年。美国和香港的浸会大学至今还在。
沪江大学的名字,和沪东公社一致。很多后人不知浸会大学成立22年后改名沪江大学。设想下,沪江大学办沪东公社,乍听相当顺理成章,便以为是沪江大学所办,其实不然。
SUSAS摄影展展厅中,众人在今昔杨浦滨江地图前,对照过去与当下的变化。澎湃新闻记者王昀图
沪东公社发展的黄金时期,最为人所知的是沪江大学这一段。刘湛恩当校长后,进入抗日战争时代。
年,中日已有危机和摩擦,但没有爆发战争。刘湛恩当校长后,上海发生八一三事件,抗战开始。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淞沪会战相当壮烈,打得很惨烈。日本人没想到,上海战场的国军会如此殊死抵抗。
这时产生了很多伤兵,难民、无家可归者很多。另外,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并且有所组织。如组织医疗队支持抗战,还有很多后援队。在这样的形势下,沪东公社大幅扩展原先的工作。很多抗日活动,把开会、集中动员的场所设在沪东公社所在地。同时还扩大收容和救济。
此时刘湛恩校长40岁左右。后来上海沦陷,被日本人占领,再后来是汪伪政权。
刘湛恩当校长时虽然只有31岁,但他是杰出的知识分子,知晓如何担任校长,所以任沪江大学校长后声望很高,尤其是抗日主张坚决。汪伪政权决定拉拢他,试图让他履职教育部长。刘湛恩坚决拒绝。他拒绝的态度,本身就是对抗日的动员。拉拢不成,汪伪政权就把他暗杀了。
我当时不知刘湛恩校长这段历史,此书中没有写。如果此书修订,要补充这方面资料。
虽然沪东公社为美国人所办,但发展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开始就有本土特色。同时,沪东公社发展过程中,为中国群众做了很多实事。这些事情,不光学界记得,很多老人都记得。
刘先生:
我年在浦东潍坊街道做调研,向一个老年人问路。我聊起来说,在做社会学调查。他说知道社会学。我很吃惊,因为那时知道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人很少。当被问及是否了解社会学时,他说:“知道,就是沪东公社。”他是从杨树浦地区动迁过来。可见,老百姓心目中,沪东公社的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
在上海杨浦弄堂中,如今可远望的是浦东三件套。澎湃新闻记者周平浪图
吴铎:
沪东公社最早由浸会大学所办。他们引进这种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工作、先进的学科,引进后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立足本土,势必打上本土烙印。
另外,有些开创性的学者很爱国,西方学成归来后,着手落地实践。比如教育学家陶行知。我读小学时,受到陶行知学生的教育。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是陶行知的学生,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西方学成归来者,给这个学科的本土研究和发展深深打下烙印。沪东公社的参与者,就是例子。
现在对沪东公社哪年建立有争议。我刚才说的是年。上海地方志写的是年。我也看了一段杨浦区志,说得比较含糊,没直接论及沪东公社成立时间。将来,华师大的学生或可进一步研究沪东公社,产出论文。
沪东公社很多问题,我也不清楚,都值得做研究。现在找当事人已经很难,间接的当事人也不一定找得到,文献记载大概也不多。所以研究不太容易做。
关于沪东公社,我就先介绍这些。
相比之下,北方还有一个类似沪东公社这样——现代科学的社会工作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机构——医院社会服务部。
当时医院社会服务部所属的医院,也是美国人创办。西方国家使用赔款在中国办了很多机构,包括大学、医院。医院年有一位美国的医务社工前辈浦爱德。
根据这个历史,上海恢复重建社会学后,医院,最早建立社工部。当时我做会长并且建立研究机构。
浦爱德在医院办社会服务部,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发展医疗社会工作。医院原来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一奇,翻医院社会工作的书籍。浦东新区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后,我们也发展了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医务社会工作,就是受到医院社会服务部的影响,发展了社工部。
医院发展社会服务部后,开始在医疗过程中为患者等对象提供服务。不是医学性质的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范畴的服务。因此,在普遍意义上,最早传入中国的现代医务社会工作,在南方是由浸会大学所办、沪江大学发展壮大的沪东公社,在北方是医院的社会服务部。
有一点很惋惜,我们没发扬好医务社工传统。医院只注重医疗服务,不注重社会服务。其实,不限于心理服务的社会服务,是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
如果医生态度好,病人不吃药也好得快。他会说,这是什么病、发病原因,以及如何治疗。让病人有信心,告知具体治疗方式。还有特别针对子女家属的社会服务。家属和子女各自要有什么态度,如何化解困难,如何寻求社区支持。
我曾与香港同行合作医务社会工作的课题。香港有两位住院老人,社工提供各种服务,安慰他们,并帮助解决困难。这两位老人是香港的低收入者,在医院康复后,不想回去——因医院好。住院进行医疗时,社工还提供服务。假使回去后,会没人关心他,所以两位老人不愿回去。
在香港,处理这个情况,不是医生负责。医生负责问诊开刀,检查抓药,因此就找到社会工作者支持。
两位老人起初不愿说实情。有位社工逐渐知道他们的心理,就询问老人原先的居住地。了解之后,社工下沉到社区街坊做工作,请相应社会组织协作。香港有很多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也愿意提供帮助。比如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服务处。大一些的组织比如明爱,有几千人规模。我们和基督教服务处一直关系良好。这些机构专为这些对象提供服务,同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但这不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应从制度上解决,香港的贫富差距太大。
这个案例中,社工就把这些安顿好,然后沟通交流,劝告老人家,可以放心回去,家里临时有困难,现在已在做准备,有相关人员提供帮助。如果再生病,我们还在,邻居会继续关心你们。成功沟通后,两位老人回家了。之后社工持续回访跟进。这就是医疗社会工作。有短片记录了这件事。
医疗社会工作对医疗非常重要,是好转的重要条件之一。医院创建社会服务部的缘由在此。医院影响面很广。这个传统没继承下来,特别是,新中国建设后没能继承,相当可惜。
绿之丘对面是杭州路第一小学,正是资料记载的沪东公社原址所在。澎湃新闻记者王昀图
王昀:
沪东公社的原址就在马路对面,杭州路第一小学。
吴铎:
杨树浦路眉州路。提的是杨树浦路眉州路这个范围。我们知道,就是沪东公社。当时办了学校、医院等许多组织。
胡如意:
吴老,您提到中国特色,业内人比较理解这个中国特色,但更多人不一定知道。
赵伊人:
我也顺着这个提问。吴老之前更多从学科史角度讲述。我个人一看到“公社”,就联想到共产主义的传统,但也很疑惑,它由基督教的学校开办,有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传统。但20世纪初,西方共产主义的思潮好像没有兴起。另外我查到,他们起初是基督教背景,包括资金上,使用教会的钱。后来经手过国民党的资金。解放后停办。但我网上检索,后人追溯时都描述,这与共产党做事一脉相承。我觉得论述上没有问题,但个人挺想拨云见日,也便于把我们现在的一些实践放入历史叙事。
吴铎:
我的“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国本土特点”意思是,他们开始发展社会工作时,可以在学校里建专业、招学生、设学位。浸会大学成立七年后,就在杨浦这块土地上,根据本土所需,萌生了开办沪东公社的概念。
为什么叫沪东公社?取名本身就从杨浦出发。
胡如意:
开始是叫“TheYangtzepooSocialCenter”,直译为“杨树浦社区中心”,后来葛学溥给它起了一个很优雅的中文名字——“沪东公社”。
吴铎:
鸦片战争后,西方整体对中国是侵略的动机。他们到中国开展社会工作,医院,初衷和性质很明确。但一部分个体确实有善良的本质。很多传教士与中国百姓结成了良好的关系。客观结果要分两面评述。
我一直认为,我们要把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