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来
奥密克戎以防不胜防的姿态快速传播
几乎每位市民都发觉自己或身边有人“中招”
医院急诊及救护量
激增至高位
冲击波的另一端
医护人员坚守着生命防线
近期,第一波感染的医护在症状缓解后
大都迅速回到岗位
全力确保医疗服务有序运转
上医院的超声科医生谷越(化名)说:
网上有人传出来,医院面临的是至暗时刻,还可能会出现医护人员辞职的情况。我不认同。我看到的是,我的同僚们都不是逃兵。只要没阳,我们就坐在仪器前。
我们科室有超过60人,现在已有近三分之一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些平日会聚在一起吃饭的医生,最近也纷纷避开人群独自蹲在角落吃饭。我想,我的同僚们也争取能够捱过这一波的冲击,当然也为了能早日再聚在一起吃饭。
为方便居民夜间发热就诊,闵行全区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开设家发热诊室,为辖区居民提供发热就诊服务。从医30年的医护说:“说不怕是假的,但义不容辞”。
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美堂:
急诊一刻也不能停
这一波疫医院,没离开过急诊。12月16日我感染病毒,当天症状很重,我在办公室躺了一天,17日返岗。因为最近急诊很忙,压力大,实在没空多休息。这两天我的症状已经好多了,鼻塞、咽痛,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了。
压力从一些数据能看出来。12月21日,急诊就诊人次达到,平时一天的就诊量大约8、人次,现在快翻倍了,还在攀升。滞留在急诊的临时留观病人平时有20多人,现在也达到50多,这些病人都是我们要照顾的。
12月22日,医院急诊大楼内。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感染比社会面更早、更快。过往一周,我们急诊多名医护人员,感染过新冠的已有将近80%,确实很残酷。有医护人员甚至高热四五天,很让人心疼。
目前大部分医护症状缓解后,都回到岗位了,很了不起,大家都知道,急诊一刻也不能停。医院也一直在派员支持急诊和发热门诊,不过说实话,在这里工作两三天,还是很快会面临感染的风险。
作为急诊科负责人,我的责任不言而喻,丝毫不敢懈怠。除了管理上的事情,现在我每天坚持查房,一直在一线,和同事们全力以赴保障急诊平稳运转。
12月22日,医院急诊大楼内,就诊量远高于本轮疫情之前。
医院急诊科医生高佳敏:
高压环境下,同事挨个变“阳”了
我们深知“放开”以后,医院的第一道门户,发热门诊、急诊,将会迎来三年来最大的挑战。12月12日,发热门诊的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12月13日开始,“画风”便开始有了转变,不仅仅高热人群越来越多,而且有住院需求的新冠阳性患者也开始出现。
12月13日16点50分,我接到发热门诊医生的信息,来了一名27岁的女性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抗原阳性,做过左侧肾切除术和输尿管膀胱重建术,高热伴腰痛、尿痛2天。当我看到这名患者时,她精神十分萎靡,十分担心自己仅有的一颗肾脏受到影响。入院后她也非常焦虑,提了很多需求,每次我们都会跟她充分地沟通。通过积极评估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她的病情彻底得到了缓解。出院前,她说要给我们送锦旗,还说“或许你们觉得没必要,但是对我来说,你们救了我的命”。
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收到一名阳性患者送的锦旗。
此后我们又投入到其他阳性患者的收治救治中。病人非常多,也有基础疾病很重的,我们在隔离病区里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深静脉穿刺……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之下,我们同事挨个变“阳”了。我和今年刚入职的王欣欣医生互相鼓励,多喝水,多喝牛奶,多吃水果,保存力量,争取“晚阳”。现在我们俩已经连续一周加班收病人、写病史,保证阳性患者诊疗有序进行。同时在隔离病房的防护下,完全无症状的同事也在继续坚持工作。
夜查房结束,路过过渡抢救室,当我看到里面还暂时留观的患者,看着一个个坚守在岗位的兄弟姐妹们,看着各岗位上忙碌的身影,再看着隔离病区的第一面锦旗,心中无限感慨。或许这场挑战是空前的,这场暴雨是狂骤的,但只要我们戮力同心,这终将会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冲破黑暗就必将看到光亮。
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张家雄:
我们不能因为发烧就不上班
因为专科特点,病人需要脱口罩检查,所以我们耳鼻咽喉科算是高风险岗位,这一波下来几乎“全军覆没”。十几个员工只剩一个没有感染,但她也有轻微的咽痛症状。
不过,科室的一切还在照常运转。我们不能因为发烧就不上班,该看的专家门诊还得看,该手术、该急诊,也要照常。大家基本都是带着病发着烧在一线工作。如果有同事实在坚持不了,我们症状轻一点的人就会帮他把班顶上,大家都很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这一波感染新冠病毒的很多人都有喉咙痛、喉咙干痒之类的症状,这也更成为了我们不能停下来的原因。
近日,张家雄(右一)为患者实施手术。
诊疗过程中,我们采取“一级加”的防护措施,也就是戴帽子、口罩、面屏,再加反穿衣。我们急诊的医生最辛苦,最长的值班时间是24小时,如果有手术的话还下不了班。在发烧的情况下戴口罩长时间上班,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我们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
我觉得目前来讲,大家一起咬咬牙,共度时艰,作为医务人员义不容辞。如果说以前是以社会面防控为主,医院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作为医务人员、作为共产党员、作为科主任,我也一定是要冲在前面。所以我每天不管发烧到多少度,都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单位,也为了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成为科室员工的主心骨。
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康:
正在积极扩充重症和抢救床位
最近这段时间,急诊接收的急危重症明显增多了,一是因为天气转冷,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加重送来抢救。另一部分,是基础疾病患者合并呼吸道系统疾病送来抢救的。所以,现在总体的病人数量比这一轮疫情前翻倍,甚至更多。
我们科室感染的医护人员已有七八成,一般来说没有症状了很快就回到岗位。医院会征求康复人员的意见,只有身体症状缓解,有返岗意愿,才会回来,同时为返岗人员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近日,医院。
我作为科主任管理上的压力很大。比如排班,每天都有新情况、新问题,以前排班两周、一个月排一次,现在一天甚至半天排一次,每天要协调人员。
病人收住院的事情也是我最近的重点工作之一,病人增加,床位、病房也变得很紧张,病人都压在急诊肯定不行,需要解决住院、出院等问题。
我现在比较担心感染峰值的动向,什么时候来,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目前来看,重症病人虽然增多了,但高峰还没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相对会晚于社会面感染高峰两周左右。这些人群感染后,医疗机构的抢救压力会很大。我们正在积极做准备,扩充重症和抢救床位。
也没什么其他好说的,碰上这样的世纪疫情,我们肯定要冲上去,这也是医护人员的职责,必须全力以赴,不然怎么办?也不止医护人员有压力,所有人都面临挑战,只有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们才能携手度过这次疫情。
杨浦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剑敏:
医务人员休息了,居民怎么办
这几天,我发现跟大家开会的时候,很多人的嗓子都是“拉”着的。
上周我们就接到通知开始做部署,这周一(12月19日)我们的发热哨点诊室就正式开出来了,当天接诊了54人次,后一天开始基本就人数翻番,这几天每天接诊量都是达到多位的。为了服务好尽可能多的居民,我们也只能做一些动态的调整,第一天我们给居民配药是大概3天的量,到后面改为2天。
近日,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现场。
与此同时,我们97位医务工作者,在岗49位;在岗的职工中,还有一些是有症状的,但大家真的是“轻伤不下火线”。
实话说,我真的很想让大家回去休息,但是我们医务人员回去休息了,居民怎么办?我很感动的是,我们大家的心很齐,只要能撑,就想着上岗。我们还有两位医生袁金和张磊,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加入了紧急组建的临时医疗救助队,真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