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风轻飏,黄浦江畔又传重磅消息。打造“极中极”,构筑“彩虹桥”——3月2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动员大会在沪召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布局,也是上海承接的又一重大战略任务。
从86到平方公里,“大虹桥”,大战略,大手笔!牛年奋蹄,牛劲十足,这是最生动的写照。
事实上,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种“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比学赶超”的氛围,在上海早已成为常态。
时不我待,只因形势逼人、机遇催人。穿越最漫长的寒冬,勘破最复杂的变局,树立最远大的目标,上海这座有着特殊使命的城市,等不起,也慢不得。
今天,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又将启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回首上海过去一年多来的实践与探索:三大任务、四大功能、五型经济、民心工程、数字之都、五大新城……一项项重大任务,一幅幅梦想蓝图,在大变局下,更显成色与担当。
防疫发展两不误
3天前,作为上海楼宇经济晴雨表之一的陆家嘴,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区域内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逆势上扬,年陆家嘴金融城税收亿元以上楼宇新增9幢,数量达到幢,今年以来楼宇出租率已基本回升到疫情前水平。
这种逆势上扬,并非特例。年,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面对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大幅下降6.7%的困难局面,上海迎难而上,以最大努力、最实举措推动经济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7%。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6.2%,日均新设企业户、增长12.8%;同时,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继续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个亮眼数字背后,是上海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发展,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奋斗拼搏。回望那段日子,人们记忆犹新:救治患者,“上海方案”脍炙人口;外防输入,闭环管理扎实管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率先出台公共卫生建设20条,不断优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复工复产复市,在线新经济异军突起,亿元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五五购物节”点燃万众消费热情……抗击新冠疫情,绝不是一次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今年上海两会上,市长龚正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进境航班4.7万架次、进境人员万人次,分别占全国空港口岸的33.6%和27.9%。”上海境外输入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孙中钦实习生王磊摄
也正因如此,上海始终无法完全避免零星散发的本土病例。去年11月20日,上海通报两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浦东周浦镇的明天华城小区实施封闭管理。14天隔离,这个多人的社区始终牵动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心。“消灭土豆”“折返跑大姐”“一修哥”……一个个暖心的故事,让人看到明天华城内外守望相助的人情味,也看到一道严格而不失淡定的抗疫防线,带来的有序与心安。今年1月21日至1月26日,上海接连通报本地确诊病例15例。那段时间,面对每天增加的数字,不少上海市民“心里抖豁豁”。关键时刻,张文宏医生用“陶瓷店里抓老鼠”形容上海防疫、安抚人心。“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精准检测、动态清零”,张文宏口中的防疫手势,成为“既抓住老鼠,又不打破瓷器,不因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保障。正是基于这种精准化防控和精细化治理,上海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先后举行了购物节、夜生活节、陆家嘴金融论坛、电影节、书展、S10全球总决赛、第三届进博会、上海两会等大型活动,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复苏。去年“十一”长假首日,30万人次游客到访刚刚东拓的南京路步行街;长假8天,上海大型商业企业进账.8亿元,同比增长13.7%。这是让人称奇又称羡的数字。
改革开放不停步
今年3月2日,一份《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