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区道路的名称,都被称为“全国地图”。杨浦区地处上海东北部,既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区域,又是一个具有中国东北特色的区域。
杨浦是中国的老城,上海是一个旧的工业中心。
杨浦区一直以来都让人觉得线条刚硬,充满工业气息。在这里,到处都是老式的工厂,到处都是烟囱,机房,吊车。杨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19世纪后期至20年代初期;在素有沪东“一条大道”之美誉的杨树浦公路附近,很快就形成了毛条、毛纺、丝织、造船、发电、煤气、自来水、化工、肥皂等40余个。他们整天都在生产机械的声音,也创造了不少上海和中国的首富;鼎盛时期,全国国有企业多家,产业工人约有六十万。
/杨树浦自来水公司/
这是中国首家现代化的水厂,年在李鸿章的亲笔操作下,杨浦成为国内首家使用纯净水的地方。杨树浦水厂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的扩建,成为远东第一大水源;目前,这所拥有百年以上的水厂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古迹,仍然担负着上海水资源供应的重要任务,每年供应的水大约有1/4。该水厂具有英国风格的古典城堡,在整个上海都很少见,尽管水厂不向公众开放,但是工厂里的上海水业技术博物馆却是可以自由游览的。
/杨树浦电厂/
原为上海工部局新设的电气化所,于年落成,被誉为中国电气化的发源地。中国首座电站和远东最大的燃煤电站,在二十、三十年代,上海市的供电基本被完全控制。这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工厂一直没有电力供应,直至。
工厂原有的大楼得以完好地保留,成为上海市重点文物古迹。这座电厂的标志是红色和白色的烟囱曾经被用作“上海之巅”的航标,就像上海的“村头的老槐”一样。如今,这座电厂与杨浦滨江地区的建设结合起来,既是向公众开放的杨浦电厂旧址,也是上海的工业发展历程。
/17号工厂/
在杨树浦电厂旁边,就是著名的国棉十七厂。裕丰纺厂,始建于年,解放后被国有化,更名;那时,该厂主要以“龙头细布”闻名,占到了国内40%的棉花。全盛期员工过万,有句俗话说:“一年一家纱厂,一天三班,一天三班。”四季劳作,为业界翘楚...”中国纺织业在此经历了盛极而衰。
新的一年,随着国家十七厂迁往江苏,黄浦江一带的老厂也经过了一次整修;如今已经变成了上海的四A旅游度假区。一排排之字形的工厂被保存下来,红色的砖石墙壁展现出了工业的艺术魅力;将上海现代的工业文化和现代的潮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条“工业长廊”曾经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杨浦区也是上海纳税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国税收占到杨浦的5%。百余年的产业遗迹,如今已从“工业锈带”转变为“景观绣带”,在杨浦滨江这个全球顶级滨水区,以不同的形态持续闪耀。
作为共和国的第一大城市,杨浦几乎成为上海的中心城市
说起杨浦,不仅是关于工业遗址的介绍,还有一个从年代开始的“大上海工程”。正是由于这样的规划,杨浦几乎成为上海“长子”。
南京政府成立以后,对上海有很大的要求。经过多次的考虑,最后选定了目前位于江湾五角场的大上海项目。因此,新市政府大楼、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医院、卫生试验所、中心公园等一幢幢中西式的大楼,也陆续建成。但由于、两次淞沪抗日,使他最初的宏伟蓝图宣告失败。
大上海规划的原址如今已成为江湾的一个历史和文化景观带;以原有城市中心区的历史建筑和辐射式的道路网络为主要特征。许多当年为了大上海建设而兴建的旧楼,至今依然屹立不倒。例如现在的上海市立体育学院主楼,现在的医院的影像楼,中国医院的校史馆,市立图书馆现在是杨浦区图书馆,现在是江湾体育场。
以五角场为中心,在政立路,国和路,市光路,民府路等,都保持着“国”、“政”、“府”等作为开头的道路。这与大多数上海市区的街道都是以名字来命名的,这也证实了杨浦曾经是上海市区的历史。伴随着大上海的远古规划,被寄予了江湾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成了这个城市永远无法抹去的回忆。
大杨浦的复苏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的发展,杨浦区的发展也在加快。90年代,伴随着大量的企业倒闭,杨浦逐渐摆脱了“老区”的称号,开始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如今,除了工业区逐渐实现改造,老胡同和棚户区也被拆除,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江湾五角场是新一代上海四大副中心之一;从那以后,五角场的发展速度就一直很快。如今,五角场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北上海最热闹的商业区。到了晚上,五角场的“大彩蛋”就会变得金碧辉煌,挤满了人。
从百年工业、百年市政到今天的繁华商业区,我们对杨浦的回忆还在不断地被刷新。历史的洪流汹涌而来,曾经激昂激昂,却又长久地远离尘嚣;如今杨浦已经是焕然一新,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