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杯盏的考究,是从喝茶开始的。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盖碗,是国人泡茶时最频繁使用的茶器,小巧、方便、出水顺畅。在唐代便有了雏形,一直到清代定型,小小盖碗穿越千年才有今天三位一体的模样--一盏、一盖、一碟。
唐代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这小小的盖碗,蕴含“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天、地、人三才合一,共同孕育茶的精华。除了文化蕴意,在器型设计上,盖碗也无处不透露着古人的生活哲学:
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
茶盖上有隆起,而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用有盖的碗作饮具,保温性更好。
有茶托,便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凡深谙茶道之人皆知,茶叶冲泡大有门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而盖碗恰恰便于查看汤色、浓度、叶底和冲泡过程的细节问题。
盖碗的盖子开口可以任意调节,只要灵活掌握,开口可大可小,能够一定程度的隔绝茶渣。盖碗口大,还能通过改变注水方法来调节水温和力度,适用于不同的茶类。
以盖碗饮茶时,先让茶泡上几分钟,再揭开茶盖,这时茶香弥漫开来,直沁入肺腑,再一手托着茶托,一手拿茶盖,轻轻拨去浮在茶水上面的茶沫,乘着芳香正妙,轻呷细品,口中满是茶香回荡,茶韵润泽而悠扬……
本期中的主角便是一款重工青花盖碗,由青花名师潘唐高老师主笔,盖、碗、托皆独立成画,更有经典鱼藻纹作为装饰,延续传世柴窑系列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祖发窑纯正血统,华丽且不失庄重,格调极高,敬请鉴赏!
祖发窑建于年,是景德镇现存仅有的几座柴窑之一,也是景德镇柴窑烧制技术最顶尖的现存柴窑之一。
祖发窑制瓷原料完全以官窑配方为基础,品质媲美古代官窑,这里所出的窑宝常出现在各大拍卖行,又常以百万级的天价为藏家竞得。
柴窑所需的燃料——马尾松木,它的杂质少,对陶瓷胎釉发色效果大有提升,并且富含高质可燃的油脂,可使窑内燃烧的火焰含油,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祖发窑一次烧制就要耗费近20吨松柴,仅松柴原料成本就可达数万元。国家出于环保原因,严控柴窑烧制,松木燃料已成稀缺资源,所以柴窑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可以说柴窑瓷器是“制瓷业的不可再生资源”。
匣钵,也是柴窑优于其他瓷种的重要原因。它属于易耗品,且必须采用昂贵的耐火材料制作,能保证瓷胎的受热均衡,窑内气氛被充分氧化还原。
柴窑的珍稀,还在于需要经验老道把桩师傅对窑火的精准把控,而如今的景德镇,随着传统柴窑的逐渐衰弱,掌握这门技艺的把桩师傅也变得寥寥无几。
烧柴窑讲究”一满二烧三熄火“,在长达近30个小时的烧制过程中,是泥、火与人的艺术,这炉火纯青的技艺,需要在几十年的经验中反复累积,反复观察总结。
也因为火性的不同,柴窑器釉面的肥厚油润,光华内蕴,不会产生普通瓷器釉面透亮的“贼光”,可以说柴窑与青花是绝配,烧制的青花渗入胎骨,犹如生长在瓷器里,富有生命力。
[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茶器套组]由青花名师潘唐高老师手绘而成。潘老师笔力深稳,线条流聚精纯,散点晕染分明,以莲池游鱼,构图趣妙,将水面之荷花莲叶与水中游鱼藻植并绘,水面水下融为一体,
盖、碗、托皆以鱼为构图中心,水藻等纹饰为辅,组成多种多样的装饰纹样形式。鱖鱼与水草相配,游鱼深浮浅出、或隐或显和涵泳自然。水藻游鱼,鱼水相融,鱼和水藻装饰疏密得体、细致入神。
画面中,鲜活的鱼儿跳跃于浮萍和水草之间,悠然自在,形态各异,水草种类繁多,每幅画面中心皆有四尾游鱼,寓意“四序有余”,即一年四季皆有盈余,寓意颇好。
[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品茗套组]由一盖碗四杯四托承组成。三才盖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撇口杯,腹圆饱满,贴合手心,手感舒适。有托盘又免烫手之苦;茶盖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而出,甚是惬意。
本期作品采用仿古瓷泥配重工青花,古韵盎然,器型优雅,盖、碗、托分别独立成画,鱼跃龙门步步高,年年有余福运来。这些美好祝福融汇成精美的鱼藻纹一笔一笔,用心地画在瓷胎上,灵动的笔触下鱼儿栩然而生,游乐于水藻之间,带来无限好运。
茶器注入茶汤后,金色的茶水与白色的茶器内壁相映成趣。青花所绘的水藻在波光中轻柔飘荡,莲荷下锦鳞游泳,亦是生机盎然,如此美器在手,当为人生至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