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理论水平卓越驾驭能力

恰逢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华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在上海》公开出版发行。这部重要著作集成去年9月1日起在《学习时报》《解放日报》连续刊发的18篇采访实录,是领略党的领袖人物政治智慧、政治品格、政治担当以及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教材。

上海,是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前从事地方领导工作的最后一站。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弘扬之地,是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央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重要使命的红色之都、人民之城、承载之地。

《习近平在上海》主要反映的是习近平同志年3月至10月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领导工作历程。他在特殊时期担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展示了高超的思想理论水平、卓越的政治驾驭能力,对上海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善观大势

习近平同志善于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与全球视野中来谋划,具有丰富的政治阅历、政治谋略。

年7月,上海市委成立市委财经领导小组,强化在市委领导下分析研究、协调全市财政经济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重大决策及有关重大财经问题。这一小组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市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重要观点,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根据国际惯例,世博会是国家举办、城市承办的全球盛会。习近平同志指出,世博会虽然在一个城市举行,但代表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要动员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力量,而且是整个国家的力量。这极大提高了举办世博会的站位和视野。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抓好重大机遇,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世博会既要体现真善美和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有中国特色和哲学理念,反映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造经济奇迹的奋斗历程。

在上海,习近平同志提出“1+23”的理念,要求探索完善长三角沟通协调的新机制,开创工作新局面。上海要主动做工作,促进联合发展。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促进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要强化服务辐射的带动功能,既要聚集又要辐射。

精谋全局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抓导向、抓动力、抓关键,谋全面、谋整体、谋长远,展现了高超的领导才能。

抓紧建章立制——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后,习近平同志主持起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新一届市委领导集体产生后,要树立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的新形象。抓紧建章立制,目的是形成一整套行为规范,以此来指导、约束市委常委会和每一位常委的行为。

习近平同志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注重倾听班子里每位同志意见。每次召开专题会,都会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一般不打断发言人讲话,最后会把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再谈自己的看法。他的每次总结发言都清晰明了,为后续贯彻落实指明了方向。

注入发展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的基层调研首选浦东新区。他强调,一个地区的开发,规划要先行、先导、先进,还要坚持。规划是为整个地区开发引路的,要先研究,要具有国际视野,还要把规划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不能“一干两制”——

当时,上海在干部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比如,有的干部身兼两个身份,既保留党政干部身份,又是国企的高层,拿的是企业高工资,退休时又回到公务员队伍,两边好处都占了。

在听到一些反映后,习近平同志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明确要求干部管理不能“一干两制”,要挣钱就不要想当官,要当党政领导干部就不要考虑挣钱。

推进反腐倡廉——

年8月10日,上海召开全市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习近平同志作出了两个重大判断:一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们反腐败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一片净土”;二是“任何一名领导干部都没有天然的免疫力”。这两个重要判断,体现了对党内腐败问题一针见血的洞察力,也为进一步做好上海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方向。

勤勉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党干事、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去,是党员干部学习的表率。

敬业乐群——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调研计划性很强,密度很高,节奏很快,去了很多部门和单位。他的调研经常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有时一周要安排三四次甚至更多,可其他日常工作一点也不少,加班加点是常态,有时睡不了多久就要进入第二天的工作。

在调研时,习近平同志不论走到哪里总能和基层群众聊到一起、想到一处,始终将民生放在心上。大家觉得,他让人感到很亲切、很亲近,像亲人来家里做客。

业精于勤——

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市九次党代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开好党代会,会议报告十分重要。习近平同志到上海之前,市里已经形成报告初稿。一方面,他注重保持工作连续性,没有把报告“推倒重来”。另一方面,亲自主持报告的修改完善,精益求精,使报告内容更充实、重点更突出,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份质量极高、分量极重、影响力极强的党代会报告。

专心致志——

年6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特奥会筹备座谈会上提出细致要求,围绕开闭幕式、火炬接力跑等重大活动,场馆改造、运动员接待、安全保卫等重点工作,细化各项工作预案,加强演练,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在动员大会上,他强调接待服务要做到既热情周到,又人性化、个性化,把上海人民对特奥事业的热忱参与以及对特奥运动员的关爱之情,融汇到每个接待活动中。

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导筹备下,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这届特奥会达到了办出上海特色、体现中国水平、赢得国际声誉的效果。

坚守初心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用坚守初心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浓郁情怀。

心中有民——

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同志计划到学校去看看。他选择了两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点:一是到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二是到农民工子弟学校看望农民工的孩子们。

在市儿童福利院,他多次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或俯身抱起孩子,耐心地看他们画画、表演唱歌跳舞、打乒乓球,还与护理人员、老师一一握手。他说:养育这些孤残孩子,要花费很多心血,你们辛苦了,特别要向你们表示慰问。

在徐泾镇民主村民工子弟学校,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农民工为上海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这座城市要有宽广的胸怀、远见和爱心,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切为民——

筹办世博会,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他指出,要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延续到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中,转化为全市人民共同的追求,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美丽,让上海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习近平同志对放大世博效应这一点看得很重。他讲了“三个带动”,即以办博带动和谐社会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带动城市管理,比如在交通、安全等方面创造成功范例;带动市民素质的提高,实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服务人民——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他带头下访,到杨浦区政府的信访接待室,面对面向来访群众了解情况,谈话就像聊家常一样,既安抚人心,也很快把问题掌握透彻了。

习近平同志在现场说:坚持领导干部下访是必要的,教育者要受教育。要与官僚主义、脱离实际作斗争,立场上、感情上要更靠近群众。“什么是工作?下来解决问题就是工作。”要往矛盾堆里走,到问题堆里去。“对下访不要怕,共产党不怕群众。”要善始善终,件件有着落。

人格魅力

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的言谈举止,展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

把文风问题看得很重——

文风问题也是党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讲话喜欢用老百姓听得懂又感到贴切的典故和成语。他引用的很多成语都是信手拈来,讲到某个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讲出来,而不是在文稿里面刻意添加的。在办公室讨论稿子的时候,他对一些古诗词也是脱口而出。

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

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在全市党政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给大家留下了为人谦和、沉稳笃定的深刻印象。他明确指出,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做好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做好上海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要通过党代会来形成共识、凝聚人心,让上海人民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件事就是引导上海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件事就是抓好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件事就是要弘扬正气、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党政干部会上的讲话,总结了四方面重点工作,与刚到上海时的讲话前后呼应,体现了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

一点架子也没有——

习近平同志为人谦虚、平易近人,工作上的事情都是以探讨、商量的口吻和大家交流,让大家畅所欲言,听完之后才谈自己的观点。只要大家讲的是对的、合适的,他都会吸收采纳。进行工作谈话时,手上也总是拿着工作手册,边听边问边记,这让大家非常感动。

《习近平在上海》记录着采访者的真切感言: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是不能用他在上海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衡量的;“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是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对党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发自内心并一以贯之的。

《习近平在上海》呈现着历史回放、浸润着精神荣光、凝聚着领航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政治担当。这一政治担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之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幸。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2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