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66岁的陈美文拎着一袋拖鞋走出九如里,算是与老房告别。
她说:“还是有些焦虑,知道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还想要另一只靴子落地,因为我等得太久太久了”。
当日,杨浦今年启动的第五个旧改地块——平凉41、42、44、45、47街坊以98.98%的高比例达到协议生效条件。
陈美文挥手告别。
福宁路九如里,居民在阳台上打包。
统一晾晒挂着的鱼干。
从丹阳路望去,远处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近在眼前。
洗脚是爷叔的养生秘诀。
平凉41、42、44、45、47街坊紧邻杨浦滨江东方渔人码头,与杨浦大桥相隔不远。
陈美文说的另一只靴子就是第二天的选房,等拿到心仪房子的钥匙就扬眉吐气了。
她和丈夫都在石化企业工作,结婚时住在单位30多平方米的宿舍,房间虽小但都是独用的。退休住回婆家,反而要拎马桶,不方便又不习惯。
年,她把老房出租,咬咬牙在对面租了套商品房,儿子结婚也在里面。
动迁的消息一直在传,这也动摇了陈美文买房的想法,10多年里,租金从元涨到元,买房的机会却一再错过。
她形容自己就像大龄青年被逼婚,所有熟悉的人,见到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拆了吗?”陈美文被问得心力交瘁,只能“免谈”。
旧改公告张贴的第一时间,陈美文花了整整一下午给曾经“关心”她的人逐个打电话,告诉他们真的要拆了。
亲手织的10多双绒线拖鞋每年都会拿出来晒晒,搬进新房它们也能派上用场。
陈美文说:“刚刚住回来,早晨我们还没起床,对面晒台上已经有人在洗漱了,好郁闷……”终于可以搬了,她要活回自己。
楼梯走不惯,摔过好几次,没有卫生设施,烧饭吃饭不在同一层,陈美文不是没想过办法,最终还是决定搬出去。
为新房准备的绒线拖鞋,每年拿出来晒,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从自己的老房可以看到她现在租的房子。
69岁的潘才龙出生在福宁路的百年老房里,在国棉十五厂工作的父母带着他们姐弟七个生活。小时候的记忆还是蛮开心的,打弹子、在弄堂里排队骑车,夏天10多个小伙伴从丹东路渡口下水,一直游到白渡桥,还会站在白渡桥上跳水,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挺爷们的,虽然回家后免不了被父母“吃生活”,下次再去只能偷偷摸摸。
老房子的记忆永远抹不去,即便搬到新房也总会想起老房子的好和不好,好是邻居热心肯帮忙,比如夫妻俩吵架,邻居来劝架,把两人拉开冷静冷静;不好呢,家里有啥事,全世界都知道了。
年,潘才龙从黑龙江插队回沪,带回了2立方米的水曲柳木材,准备打两套家具给自己和阿弟结婚用。木材经火车慢件托运到上海,借了黄鱼车到闻喜路货场拉回来,走进弄堂时,邻居们看到非常羡慕。
那时,结婚打家具很流行,大橱、五斗橱和床头柜,一直使用至今。
潘才龙身后的大橱和五斗橱就是当时从黑龙江运回来的水曲柳木材打的家具。
家具保持本色,沿用至今。
窗前装了两盏灯,为了给养的兰花充分的光照。
家里的房门用的还是“斯必林”锁。
晒台经过改造,兼具厨房和淋浴的功能。
潘才龙家的三层阁。
纱窗又得洗了。
弄堂比家里更热闹。
潘才龙住的前楼方向朝南,但因房子间距近,加上住房困难,不少违建长高长宽,采光越来越不好。
他喜欢种兰花,为确保光照充分,他只能在窗口装上两盏灯。老潘的皮肤是兄弟姐妹中最黑的,母亲曾告诉他,“小时候睡在八仙桌上,月亮晒的反不了白了”,虽是一句玩笑话,也能证明小时候采光不错。
除了冬天,家里要上纱窗,防尘防蚊虫,老潘说:“这纱窗才装一个礼拜,就这么脏了”。
这次动迁,老潘准备拿钱在杨浦买二手房,最好带装修的,量力而行,看菜吃饭。如果能买套二居室,儿子媳妇来也方便,到时工夫茶可以泡起来了。
从空中俯瞰旧改地块。
住房困难,居民家的楼梯拐角也堆放了物品。
散养的猫咪,见人也不怕。
家里浸了多年的药酒也不要了。
有事屋外聊。
楼上楼下。
下午,邻居们又到弄堂里坐坐,告别老房的日子快了。
弄口的维纳斯。
41、42、44、45、47街坊为市区联合收储项目,东至兰州路,南至杨树浦路,西至龙江路,北至龙江路。
基地共涉及房屋产,按照今年“旧区改造大决战”工作部署,5个街坊通过组团开发,旧改速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由于房屋类型涉及旧里、新里、“二万户”、成套新工房、不成套新工房五种类型,在杨浦旧改历史上非常罕见,基地房屋类型的复杂给征收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栏目主编:张春海
本文作者:蒋迪雯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