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如何防疫?体育课会怎么上?从线上到线下,教学如何顺利切换过渡?
沪上余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回归正轨”
■本报记者龚洁芸许沁
今天,沪上约万名中小学生和53万名幼儿迎来春季新学期,这也是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的首个开学季。经历了上学期末一段时间的线上学习和寒假生活后,隔屏交流的师生重返久违的校园开启新学期。
校园如何防疫?“阳康”后的学生体育课怎么上?从线上到线下学习,如何顺利切换过渡?……这些都是家长关心的问题。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开学季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入校不测核酸只测体温
加强校园疾病监测预警
昨天,竹园小学的返校日,没有了以往的验码环节,也不见了“两米线”,学生蹦蹦跳跳地进入校门。师生回到阔别多日的校园。校园疫情防控的要求有哪些新变化?万一出现学生“阳”的情况又该怎么办?
记者了解到,新学期,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查验核酸、抗原和健康码。师生入校时要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乙类乙管’不是不管,而是基于政策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科学管理。”竹园小学张杨校区负责人范君英说,当防疫进入常态化,学校重新规划了流程,让防疫更加人性化。
在竹园小学,校门口依然保留了第一道“防线”:红外线测温仪会检测每一位学生的体温,如果出现体温异常会发出提醒。校园里的隔离区也继续保留,体温异常的学生将在这里等待抗原检测,同时老师会通知家长来接孩子回家休息。“对于体温异常的孩子,不论是不是新冠病毒感染,我们都建议家长带孩子回家好好休息,等身体恢复了再来学校。”
在新学期前,竹园小学优化学校各类防疫物资,加强校园疫情网格化立体管理,设立了班级、年级、校区、学校四级汇报机制。此外,还保持学生体温晨午检,建立学生健康每日温馨提示,继续利用学校的“晚间工作说”总结机制复盘校园疫情管理中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
开学前一周,上海金洲小学已提前做好温馨提示,学校要求学生居家每日开展健康自测;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动态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开学第一天,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对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学校落实晨检和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提高校园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金洲小学校长潘阿芳说,学校还特别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同时,倡导师生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在返校时的健康教育上,老师对学生开展加强营养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防护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并以多种方式开展日常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师生及员工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提前向家长发放了告知书,其中,学生上学和放学途中规范佩戴口罩,在校内公共场所可自愿佩戴口罩,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不佩戴口罩。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开学第一课上,老师还将指导学生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防护,树牢“健康第一”的理念,履行个人防护的责任。学校将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记者了解到,根据相关要求,教育部门会同卫健、疾控等部门,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强专业力量,开展开学前后师生健康监测,建立全体师生健康台账,跟进做好健康服务。“学校卫生室、保健室一直配有专业的卫生老师,配备了充足必要的药品、医疗设施设备和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管弄新村小学校长陆莉莉说。
科学规划新学期新生活
调整好心态适应新场景
孩子们重返校园,和同学、老师久别重逢,除了兴奋还有些许焦虑,怎么调整作息,会不会不适应?这也是学生家长普遍担心的问题。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以乐观心态面对紧张忙碌的校园生活?昨天,浦东版“开学第一课”正式上线,请来了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孙晓青。她给出小贴士:学生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科学规划新学期、新生活;学会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在自我和他人监督下认真落实。
在杨浦区鞍山实验中学,学校将利用开学最初的几天,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情绪、心理、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围绕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习惯养成等主题,设计不同年级的“开学第一课”课程系列。
校长史昱介绍,比如,针对六年级学生因为疫情影响导致小初衔接适应性不足的情况,学校设置了“树立规则意识、强化习惯养成”主题的课程系列;对于七年级学生,老师们将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