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90岁还可以期待什么?在上海这个养老院老人们非但可以发抖音、玩cosplay甚至还可以跳女团舞“出道”赶紧欣赏下奶奶们的舞姿吧↓01:岁的施启萍,退休前是小学教师,在福利院合唱队里担任钢琴伴奏,手指在黑白键之间灵活地游走,美妙的音乐便流淌而出。92岁的陈珠花总是笑嘻嘻的,护工给她穿上一袭白色纱裙,手捧花环,她成了世界名画《编花环的女孩》里的主人公。94岁的徐桂兰身体底子好,节奏感强,她是“彩虹奶奶团”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化上妆、跳起女团舞,台上的她仿佛年轻了20岁。“彩虹奶奶团”成团了平均年龄90岁▽在人们的观念里,养老院或许是一个老人们等待着一日三餐,寂寞度日的地方。而上海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社工们有一个心愿——让老人每天都有所期待。杨福院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综合型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共有核定床位张,主要收养对象为统一需求评估四级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平均年龄88岁,其中有14名百岁老人,90岁以上老人有名。81岁的施启萍是合唱队里的键盘手。今年春节期间,出于疫情防控和保障老人安全的要求,养老院进行了封闭式管理,名员工全部留沪陪老人过年。老人无法和亲人在一起过年,难免有些失落,杨福院培训处的专门负责给老人设计活动的社工罗鑫,开始与护工们一起策划一些在院内能进行的“新玩法”。“当时电视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很火,我们就想到,奶奶也可以这么玩。”于是,“彩虹奶奶团”成团了,平均年龄90岁。每个人穿上不同颜色的卫衣、棉线帽,戴上墨镜,护士姐姐充当临时化妆师。“我们这班老姐妹一辈子都没有涂过口红,化上妆以后,大家越跳越有劲,老姐妹成了新网红。”施启萍说,“现在大家空下来就打开这支舞蹈视频来看,我在院里成了‘大明星’了。”最近,天气转暖,院里很多爷爷奶奶坐在草地上晒太阳,受此情景启发,罗鑫又和团队一起拍摄了一组“小人国错位照”。一开始,爷爷奶奶们不懂护工们为什么一边拍摄他们,一边在旁边放置一些水果、杯子等物件,后来等成片后,大伙儿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位爷爷在菜地里给一棵巨大的西蓝花松土;奶奶坐在巨大的草莓上看书;一位奶奶从杯子里跳出来;一群老人正挨个从两只可乐罐上过“独木桥”……罗鑫根据老人的动作和特点,挑选了一些平时经常能见到的物品,组成一个个有故事的画面。每一幅画中的老人都调皮又可爱,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轻时代。不管身在何处人生都值得期待▽“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院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洪阿姨的母亲今年88岁了,她还记得8年前妈妈刚进福利院的时候,情绪很不稳定,每天都哭。“妈妈觉得还是家里好,但当时我还在工作,弟弟也很忙,家里没人照顾。”又过了一个星期,再去看望时,老太太说:“我不回家了,这里的护工对我很好,我还找到了姐妹。”去年疫情期间,妈妈突然有一天开始吃不下饭,一个星期后,人就瘦了好多。“那时候我们都进不来,急得不知怎么办。后来护工跟我们视频,看到她一口一口地给妈妈喂饭吃,我很感动,我自己作为女儿都没有喂妈妈吃过一口饭……”洪阿姨说,现在母亲已经离不开这里了。“老了并不可怕,只要你想,不管身在何处,每天都可以过成最精彩的一天。”乔毅皓说,一切尝试,就从这个简单的想法开始。年,院里自制了微电影《深夜的杨福院》,演员都是院里的老人;年创作上海首支护老者之歌《守护》,还注册了版权。“银发课堂”是杨福院的特色项目。每年分为春秋两季“招生”,“学生”是院里的住养老人。开班前,由社工在楼道里张贴招生简章,进行报名。截至目前院里已经开设了兴趣班28个。从年起,福利院开设了智能手机班,教材由社工部两个“90后”手绘完成,这本专为高龄老人提供的“智能手机”手册后来还注册了版权。在疫情期间,养老院拒绝探视,但杨福院里上过手机班的老人却懂得通过手机自己跟家人视频通话。今年89岁的罗学文是手机班的第一期学员。护工们说,罗爷爷最擅长编“小年糕”,一种电子相册。“我入住杨福院3年,重了15斤,这段时间是我晚年生活质量最佳的时候。”他回忆起福利院因防疫而封闭期间,护工们分楼层组织文艺活动,让很多平时不大出来的老人都很能参与其中。“我这个楼层有一位岁老人,她平时一直不出门。楼层活动那天,在大家的带动下,她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歌,我特别难忘。”受此启发,罗学文和两位退休老师自己组建了一支合唱队,把歌唱到不同楼层,邀请坐轮椅的老人们一起参与,两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在“乘风破浪的奶奶”舞蹈视频里,也有两位行动不便的奶奶坐在轮椅上,他们挥舞着手臂,跟随着节奏起舞。不管什么年纪,身处何种处境,只要你愿意,照样能“乘风破浪”,这或许就是这家养老院的“魔力”吧。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