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杨浦街头,充满着机遇的气息独家视

双创,已成为杨浦的一块最亮的招牌。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创新创造的杨浦人,正把创新杨浦的旗帜举得更高。走在杨浦的街头,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感受充满机遇的气息、创新创业的温度。

作者|王 煜

第二届进博会召开前夕的年11月2日,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习近平指出,这里原来是老工业区,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如今,“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实际上,杨浦滨江正在做系统性整体化的规划,未来将引入高水平的双创产业集群,将是为居民创造更多公共空间的“三区融合”的典范。“老厂房改造”,将“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双创秀带”,这同样是杨浦在打造双创品牌的过程中一直在实践的宗旨。

双创,已成为杨浦的一块最亮的招牌。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创新创造的杨浦人,正把创新杨浦的旗帜举得更高。走在杨浦的街头,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感受充满机遇的气息、创新创业的温度。

06:22

杨浦诞生的优秀企业优刻得CEO召集“上海独角兽花园”活动,和他的朋友们畅谈杨浦双创。

编导/剪辑:王煜摄像:沈琳王煜

风雨同舟孕育“独角兽”

年,当季昕华从国内知名科技公司的职位上走出来,想自己创业做云计算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当时许多人还不懂什么是“云”。季昕华毕业于同济大学,作为中国第一代网络安全专家,他缺的不是技术,而是一个能理解他支持他的营商环境。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地,他先后去了深圳、杭州、重庆、北京、苏州等几个城市,但都没有做出决定。

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他在自己的成才地上海杨浦找到了知音。在这里,他认识了时任杨浦区科委副主任、现区投资促进办公室主任邵波。出乎他意料的是,邵波对云计算非常了解;后者还让他知道,杨浦已经于年成为“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创办了云海大厦和云海基金,在全市率先采用“基地+基金”的模式来发展云计算产业。季昕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把企业设立在杨浦,继续和这一方土地的缘分。他的公司名称定为“优刻得”(UCloud)。

万事开头难。优刻得成立初期,云海大厦还在建设中,团队一时没有办公场地。时任上海市杨浦云计算创新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杨苓就在公司内部腾出了一间会议室,无偿给他们办公。几个月后,优刻得作为经过评估认定的优质云计算企业,入驻云海大厦这家专业孵化器。

季昕华和他的伙伴们不仅得到了房租物业方面的补贴,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双创的生态资源。入驻云海大厦的都是云计算领域的企业,找客户找合作伙伴只需要跑几个楼层就能办到。在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云计算的研发技术含量高、体量大,并且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布局机房,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已经跻身国内云计算第一梯队的优刻得,是其中唯一从创业团队发展而来的云计算企业。这意味着在发展初期,优刻得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无法实现盈利。

“不盈利,自然也成不了纳税大户,但杨浦区并没有因此而不重视我们;相反,他们一直主动细致地为我们这样的创新创业企业服务,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优刻得副总裁刘杰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让优刻得团队印象深刻的是,年他们尝试申报国家“互联网+”重大工程项目时的经历。申报需要在杨浦区走备案流程,一般需要5个工作日,但当优刻得的工作人员赶到杨浦区发改委时,已经临近周五下班时间,而下周一申报就将截止。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发改委工作人员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快马加鞭,只用一天时间就走完了全部流程,及时把备案送到企业手上。

这样的热情,对企业而言意义非凡。优刻得当时成立不到五年,在市场上又面临几大互联网巨头的激烈竞争。杨浦的倾力支持,让他们有机会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不仅有利于技术积累,更重要的是提升公司的业界影响力,让整个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

有了杨浦优越的营商环境,加上自身的努力拼搏,优刻得飞速发展,已入选“独角兽企业”和中国互联网企业强,并已成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科创板过会企业。刘杰表示,在科创板的上市过程中,杨浦区各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很关键,如在相关证明的开具工作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这种服务体现在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一次,刘杰跟区里咨询关于公司的党建事宜。几天后一个早上的8点,杨浦区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就打电话来跟他了解这件事。“一个半小时后我到公司时,没想到他已经等在楼下,主动上门来落实工作。”刘杰从内心感慨:杨浦区的工作人员为企业服务真接地气,把“金牌店小二”做到了极致。

一路陪伴优刻得等企业成长的邵波,在大量的服务实践中,把“金牌店小二”的服务总结为三个层级:保姆、朋友、导师。保姆,是事无巨细地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朋友,是和对方交心,甚至分担他们工作以外的私人事务;导师,意味着能给企业提供助力其转型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甚至帮助完成重要的企业决策。

在邵波看来,一个区要让企业长久驻留、健康发展,前两种服务是基本功,后一种是制胜绝招,这需要“店小二”具备超强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而这样的导师级“店小二”,经过近些年的培训和成长,在杨浦区投促办已形成二三十人的团队。

在杨浦萌芽、发展、壮大之后,优刻得开始打造创新生态圈,反哺杨浦。“我们是一家平台型的服务企业,许多客户的业务也在创新领域,我们就以自身为例子,跟他们推荐杨浦的双创环境。”许多客户看到优刻得的生动案例,都纷纷被吸引前来,不少同样是独角兽和龙头企业。

优刻得英文名里的U的含义是User,代表着这家企业以服务客户为第一宗旨;而这样的宗旨,同样是杨浦服务双创企业的写照。二者理念相同,故而彼此促进,和谐共生。

优刻得的创业故事不是孤例。在杨浦,英语流利说、爱回收等“独角兽”企业崛起的背后,都有“金牌店小二”们的全心努力付出。他们完全有资格分享企业的高光时刻,但更多时候是与企业一起克服困难、爬坡前行。不是每个服务对象最后都能辉煌成功,但他们不会因此放松服务的任何细节。

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这是杨浦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展现出来的能力与担当。

“双创是生活的一部分”

杨浦区主要领导曾经指出: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等地区相比,杨浦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独特优势,就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度融合。诚然,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是杨浦双创的鲜明特色;它的集中体现,就在五角场的“大创智”。

“大创智功能区”的核心区为创智天地,始建于年。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的关心下,当时还被称为“杨浦区大学城中央社区项目”的创智天地被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后,项目受到杨浦区高度的重视和全力支持,力图使之成为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的标杆性项目。

标杆该怎么建?当时全国各地都热衷于建设科技“园区”、创业“园区”,而创智天地将自身定位为吸引高端人才、为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社区”。

双创人群需要的不仅是基本的生活硬件,更渴望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开放空间。为此,创智天地将周边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科技园区融成一片,联动发展。

这样的理念在大学路上集中展现。这条米长的小路,一头连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一头连着创智天地中心广场;一头是知识,一头是产业。大学路上的办公空间从几十平方米的共享工作区到几百平方米一层的孵化器、几千平方米一层的加速器,直至给强企业的总部大楼,学生从毕业到创业再到企业走向成熟,整个过程都能在此安家。

如今,大学路已经遍布创业者喜爱的充满文艺范儿的门店,露天咖啡馆、特色餐厅酒吧、文化书吧、创意零售,琳琅满目。在路边的阳伞下,藏着一个个网红“打卡点”;更重要的是,那些一起喝着咖啡高谈阔论的年轻人里,很可能就藏着未来的“独角兽企业”老板。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年,杨浦区委区政府决定在更大范围内延伸创智天地品牌,建设“大创智功能区”,规划面积最初为2平方公里,后来又扩展到6平方公里;规划产业载体面积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万平方米。年,大创智功能区服务业营业收入约.44亿元,税收约30亿元。

大创智董事长杜鹃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近年来,我们以创智天地为核心,又打造出了‘创智国际’‘创智汇’‘创智左岸’‘创智源’一系列载体品牌。同时,我们联合周边天盛广场、凯迪立方、国正中心、铁狮门、云基地等品牌载体,共同推动区域创新要素的汇聚和整体经济的繁荣,充分展现出大创智‘更大、更好、更包容’的品牌内涵。”

在大创智的范围内,不同空间载体各有特色。例如,创智左岸紧邻大学路的政民路的改造,是大学路风格的延伸,以特色商业为主,并且有适合初创企业的湾区加速器;创智国际是甲级写字楼,主要服务龙头企业;创智汇则侧重培育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

在大创智,既有IBM、Dell、AECOM、eBaoTech这样的“高大洋”(高端、大企业、外资企业),也有许多“小青新”(小微企业、青年创业企业、“四新”企业),各种规模的企业共生共荣。

在创智天地升级为大创智不久,“黄金三轴”的建设理念被提出,构成了大创智的主要框架。近几年,三条轴都有实质的推动。

“创业成长轴”以大学路为主体,街区共建与微更新一直在持续开展,政民路改建为创智左岸和湾区加速器的建设已经完成,这条轴的空间延伸与能级提升得到实现。

淞沪路的“城市交通轴”,已经初步成型。连接地铁10号线五角场站和江湾体育场站的淞沪路地下通道的贯通,不仅疏导了交通,引入的地下商场还带来了新的人气。地下与地上道路的联通,逐渐形成以淞沪路为主体的交通标志轴线。经过优化协调,交通轴为创智汇、大学路的夜市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并成为连接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与新江湾城国际社区的交通大动脉。这条交通轴还在持续优化和建设中。

大创智在规划时发现,从大学路西段往北延伸,地下1.5米处有一条雨污合流管道,管道之上不能做其他建设。于是,从大学路锦建路至三门路淞沪路这条地带被规划为“生态景观轴”,借鉴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的模式,将打通沿线的各个区域,建成以绿化带为载体的公共空间,并融入富有设计感的现代艺术元素。

目前,生态轴南段已经建成“创智农园”。今年底,轴线上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将落成,院区不设围墙,融合为生态轴延伸的一部分。预计到年,生态景观轴将初步实现全线贯通,成为大创智的一个新的亮点。

大创智牢牢抓住创新主导产业的脉搏。在这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代表的信息服务业、智慧医疗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企业超过了70%。“因此,我们根据主导产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服务和培育工作。”杜鹃介绍说。

例如,上海首个聚焦人工智能创新孵化的空间载体AISPACE,就在今年落户大创智,面积达3平方米。AISPACE是在上海市经信委指导下,以“赋能AI,打造人工智能专业服务平台”为目标的加速器,落户于创智汇的AISPACE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产业及医疗应用场景等领域的结合,为创业团队提供一揽子专业服务。

积极推动医院落地,是大创智服务双创的另一个例子。医院是一个新鲜模式,从注册开始就遇到许多挑战。大创智帮助微医医院与市区两级市场监管局沟通协调,突破“医院”名称注册难点,上海微医得以在今年初成功注册。之后,又和微医沟通,根据他们的未来规划,帮助在大创智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办公载体。

大创智的工作人员紧盯《上海市医院管理办法》的实施进程,时刻准备着帮助微医在政策允许后,尽早落地;上述《办法》于今年9月1日实施后,他们目前正在帮助企业与杨浦区卫健委沟通协调,推进医院后置资质审批等进程。

在推进企业落地的同时,大创智帮助微医通过五角场双创学院医生班、科技公益日等平台,全面融入大创智的智慧医疗产业集群,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

目前,大创智已被纳入“上海市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超过7万人在这片热土工作、学习和生活,超过60个不同产业功能、不同商业模式的众创平台和孵化器在这里汇聚,大创智这个杨浦的“不打烊的城市公共客厅”,正焕发着越来越强的生机活力。

“知识经济圈”升级再出发

包揽了目前国内近一半的中小城镇规划、大型景观设计;核心区域总产出以每年近13%的速度稳步增长,年实现总产出亿元,同比增长12.5%;年总产出目标为亿元……如此亮丽的数据,来自和大创智同处杨浦双创版图西部核心区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上世纪80年代初,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城市蓬勃发展。同济师生纷纷走出校园,在赤峰路成立建筑设计公司,逐渐形成产业集群。

年,浦东开放开发,掀起第一次房地产热潮,带来市场需求。杨浦区以“服务大学就是服务杨浦,发展大学就是发展杨浦”的远见,整合区域资源,创造有利于创业企业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形成了以米长的赤峰路为标志的“现代设计一条街”。

年5月,同济大学与杨浦区正式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核心圈范围达到2.6平方公里。

从一条街到一个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同济大学智力资源不竭的灌溉,又与杨浦城区的转型发展互为因果。正式开启知识经济圈建设后,杨浦区与同济大学的互动更为紧密,通过多个合作协议的达成,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建设出了一片知识经济驱动的双创高地。

伴随着杨浦区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也面临着自身的新一轮升级。正视短板才能更好地做强长板。在一份同济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报告里,“产业过于集中在建筑规划设计等传统优势学科”“区域内的社区品质不高、公共空间不足”“物理空间发展受限”等挑战都被鲜明地摆了出来。

这些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需求侧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咨询、节能环保、新材料为主要业态的环同济,必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8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