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苗人为你星夜兼程

「本文来源:上海青年报」

大上海的夜景、凌晨两三点钟的星空,对来自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的这群“接苗人”来说,早已不稀奇。迎接着清晨的曙光,看着疫苗接种者来来往往,他们又继续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白天忙碌的工作中去。

上海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无数医护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只为构筑全民免疫屏障增砖添瓦,保卫每一位市民的健康安全。然而,还有一群普通市民看不到的人群,没有他们,疫苗接种就不能顺利开展。他们,就是活跃在疫苗接种幕后,负责接收接受、保管疫苗等各项工作的杨浦疾控人。

青年报记者顾金华

90后妈妈凌晨2点接苗

“你们现在从站点出发,好的,那我马上到接种点。”凌晨2点,一个电话让刚躺下没多久的郭军立即清醒过来。迅速起床、骑上电动车,她很快赶到了位于杨浦区体育馆的疫苗临时接种点。

冷链区里灯火通明,郭军随即开始准备接苗。“几个冰箱已经空了,可以放苗。空调要调低点,从清点到进冰箱温度要控制好。”

十分钟后,疫苗抵达,郭军一一仔细检查,确保收到的疫苗数量准确、外包装无破损、运输温度合格等信息,待所有信息都一致后,才能完成交接手续。随后,她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将这些珍贵的“苗苗”分别放入2-8℃的冰箱里,最后在手机的疫苗追溯平台上确认收货。接苗结束后,她在“收苗组”里发了信息:4号冰箱支,2号冰箱支,共支。这样才算完成“接苗”。

事实上,疫苗需要全程冷链管理,存储、运输每一道环节都有非常严格的冷链要求。各接种点使用的新冠疫苗都是全市统一配送,紧急情况下会根据实际预约人数,在接种前一日的夜间配送,这样才能确保广大市民在接种点早上一开放就能顺利接种。因此,“接苗人”很多是晚上和凌晨到集中点进行接收疫苗。

从去年12月份开始,上海正式开启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郭军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凌晨自己是在接苗的忙碌中度过的。年出生的郭军是一位新妈妈,女儿才一岁多,但是她毫不犹豫和大家一起投入了这场“战斗”,和病毒斗争,和时间赛跑。“说不累是假的,但是大家一起协力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非常值得。”郭军说。

在接种工作压茬推进的关键时间节点,杨浦疾控也会有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到收苗组的队伍中来。他们除了要完成流调、收样、环境监测、隔离点等疫情防控工作之外,还要支援疫苗接种工作。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作战,才保证了接种点的平稳有序运行。

手机24小时不离身

“凌晨有1.2万针科兴送来,都是一种规格,小伙子加油!”这样的信息传来时,是郭军所在“接苗组”激动人心的一刻。

今年3月中下旬,全市疫苗接种进入高峰,杨浦区各个疫苗接种点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接种高峰。“最多的那段时间,仅杨浦区一天就能打3万多针。”杜家玺是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也是这个“接苗群”的组长,为了疫苗的顺利接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疫苗对于接种点来说就是“米”,而对于这场构建全民免疫屏障的“硬仗”来说,疫苗就是“子弹”。每当疫苗出现紧缺、一听到疫苗在飞奔而来的路上时,团队每个人都会激动。杜家玺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就是在半夜接到接苗的消息,凌晨两三点很正常。队员们的手机都是24小时不离身的,即便睡觉也不会把手机调至静音。”

有一天晚上,一位队员陆续接到两次“接苗”的任务。他一刻也不敢耽误,从接苗、核实数量到将疫苗放入冷链间以备使用,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等忙完这些,天已经亮了。

杜家玺带领的这支团队,一共7人,其中90后有3人。连续多月持续作战,但是队员们总是说:“可以坚持!”杜家玺常常为自己的这支年轻团队自豪。除了队员,他也感谢身边的很多人。“在每个疫苗接种点,每次疫苗来了门卫师傅要给送苗车开门,保安队长要全程护送。不仅仅是我们辛苦,而且整个接种环节上各个部门的人都在一起努力。”

如今,团队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接苗流程,通常在半小时内就把这些珍贵的“小苗苗”放到它们最舒服的环境中,还要按照不同的厂家、批号,分门别类进行摆放和清点。

向家人和团队道声“感谢”

除了夜里“接苗”以外,队员们白天还要承担很多工作任务。每天清晨6点开始,杜家玺就要进入工作状态。在杨浦区的各个疫苗接种点,他要和队员分头清点库房冰箱里存放的疫苗,保证实际库存与账面数据的一致。再根据预约的需求量,分发到各个接种台的打针护士。每开一次冰箱,都要重新核对一次疫苗数量。

正式开始接种后,他们还要到各接种台常规巡逻,遇到有疫苗条码扫不出来的情况,就要根据系统提示,帮助接种人员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实时解答市民接种后出现的一些反应。

此外,他们还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8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