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一早,家住杨浦区控江路弄居民区的邵奶奶和老伴收到了居委会给他们送来的油、米和挂面,还有儿媳妇给他们团购的蔬菜和肉。离家10多天,回家后看到这些物资时,邵奶奶仍觉得心里暖暖的:“原来回家的感觉这么好。”
4月18日,两位七旬老人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医院(以下简称“四叶草”方舱)出院,来自杨浦区的大巴车搭载着他们离开方舱,踏上回家路。
“想和老伴一起隔离”
4月4日那天上午,邵奶奶在家里清洗冰箱,受了点凉,下午睡了一觉,醒来后嗓子开始疼,她觉得自己只是普通感冒,没有想太多。然而当晚,他们就接到通知,老伴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怎么办?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空间,很容易传染的。”当晚,邵奶奶睡在里屋,让老伴睡在外屋。第二天早上,医护人员上门给他们单独做核酸采样。由于老伴先检测出了阳性,按照计划,他要提前进行转运。
“我想和老伴一起隔离,我们几十年来从未分开过。”收到邵奶奶的求助后,居委帮忙联系疾控中心:“能否等奶奶的结果出来后,如果也是阳性,让两位老人一起转运?”老人的请求得到了及时回应。当天晚上,邵奶奶收到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疾控中心帮忙安排了夫妻俩同一时间隔离,临上车以前,还留了1个小时准备时间,让两位老人收拾行李。
邵奶奶和老伴是第一批进入杨浦区集中隔离点的患者。“当时隔离点里还没有病人,被褥、脸盆、洗漱用品都是新的。”隔离点内分布着一个个床位,咳嗽声比较多,邵奶奶有点担心,她24小时一直戴着口罩,虽然很不舒服,但她睡觉时也坚持戴着。
“我自己没有明显症状,就是有点怕冷。”或许是因为那天清洗冰箱受凉了,或许是因为心里害怕。隔离点的医护人员给她加了被褥,又给她吃过连花清瘟胶囊和止咳露,老人有了好转。
“这段时间,医护人员一直关心我们,居委书记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我和老头子两个人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也就没那么慌。”
“我认得那双眼睛”
4月11日,邵奶奶和老伴被转运到了“四叶草”方舱。和杨浦区集中隔离点不同,方舱很大,人很多。“刚来时环境很陌生,人离开床位出去上个厕所,回来就找不到路了。”
那天,一位身穿防护服的“大白”看到她一脸茫然地站在过道上张望,立即上前询问:“奶奶,您是不是迷路了?”根据她提供的“线索”,小护士耐心地帮她找回自己的床位。她教她记住舱号和床位号,不记得的话就写下来。
“d2舱,床。”邵奶奶告诉记者,“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号码。”
到方舱的前两夜,邵奶奶辗转难眠,半夜三点钟起床上厕所时,又看到那位小姑娘“大白”在收垃圾。“我们每个患者的床头都有一个垃圾桶。我看到小姑娘轻手轻脚地走到每个人床前,把垃圾一桶一桶地清理掉。”这一幕让她觉得有点心酸。
患者们总是称护士们为“大白”,但邵奶奶一直称她为“小白”。“她个子很瘦小,从眼睛里能看到是个年轻的小姑娘。我一直认得那双眼睛。”
方舱里,每两张床有一个隔板,布局更规范。“正好我和老头子在一个隔间里面。”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床位上休息,“大白”每天准时把饭菜和牛奶递到他们手上。“饭菜都是荤素搭配,有大排骨、鸡翅膀、大虾、蛋饺、红烧肉、炒鱿鱼、炒牛肉片……”邵奶奶报菜名一样地数着,她说这段时间各家都物资很紧张,在方舱里反而吃得很好,两口子心里很知足。
邵奶奶患有高血压,早年曾经得过脑腔梗,每天要服用降血压药和阿司匹林。社区封控前开的药已经所剩不多,在进方舱不久后,她的药就吃完了。“如果不吃降压药,血压就会上去,阿司匹林不吃的话,容易再得脑梗。”
她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大白”:“我知道你们很忙,如果配不到也没办法……”“没事的奶奶,我帮您登记。”小护士回答得干脆。第二天,药就送来了。
“在方舱最大困难是上厕所。”邵奶奶回忆说,当时“四叶草”方舱的厕所刚建成,都是流动厕所。“空间很小,抽水不足,没有废纸篓,每天下午和晚上过去都很脏。”但是第二天一早再去时,厕所都清干净了,她心里清楚,那是“大白们”连夜清理的。
踏上回家路
在方舱里,患者隔天要测一次核酸。夫妻俩没事就刷手机看检测结果,头几天一直显示“结果在上传中”,老人很担心。
4月15日晚上11时多,医护人员来公布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名单,17日晚又公布了一次。“我们两次都是阴性!”邵奶奶高兴地对老伴说。同一时间,他们也接到疾控中心的通知,两位老人可以出院了。
“‘解放证书’总算发出来了,大家可以回家啦!”病友们互相祝贺。18日一早,老伴就去打印解除隔离通知书。“很多人在打印,电脑快瘫痪了。但是有了这张证明,回家就放心了。”下午3时,夫妻俩从方舱出来,短驳车把他们送到方舱的停车场。
在“四叶草”第18号停车场内,他们找到举着“杨浦”牌子的工作人员,按照指示找到车辆所停放的位置。大巴司机告诉他们,他从上午就开始在这里等着了,要跟方舱联系,等几批出院患者人齐了一起出发。“他连午饭都没吃,我们就给了他三块巧克力。他们都很辛苦。”
车开出来的时候,邵奶奶看着车窗外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四叶草”,心中还惦记着那位守护了他们7个日夜的护士“小白”,她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
大巴车把他们统一接到位于军工路上的一处中转站,再由小车把夫妻俩送到家门口,没有让老人走一点路。
以前每天下午,老人都会到幼儿园接孙女放学,儿子、儿媳下班了就一起来吃晚饭。但自从4月1日封控以后,儿子一家就没有过来吃饭。“幸好当时孩子们没有和我们在一起。”邵奶奶感到庆幸。老人盼着全社会“动态清零”这一天快点到来,“希望上海尽快解封,让每一个家庭都可以自由,团聚。”
栏目主编:周楠
本文作者: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