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由心造,福自我召清顺治五彩山神庙裴度

命由心造,福自我召——清顺治五彩《山神庙裴度还带》图筒瓶解读

张志强(佳器堂)

面相不如心相准,为人须是积阴功。

假饶方寸难移相,饿殍焉能享万钟?

——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

明末清初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动荡时期。随着明朝的衰弱,已是“精疲力竭”的景德镇明代御窑厂在万历三十六年(年)被迫辍烧。大量优秀的窑工与画师纷纷转向于民窑窑厂的生产中,此时的民窑瓷器摆脱了官窑生产中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步入了崭新阶段。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新起的财富阶级开始追求风雅精致的生活,对精美瓷器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自隆庆元年开海禁之后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无疑为景德镇瓷器外销提供了契机。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大量购买景德镇瓷器运往欧洲各国,风靡一时,日本在景德镇特别订烧的“古染付”、“祥瑞”、“南京赤绘”等各类器物(图1)亦是数量颇丰。在庞大的外销订单与繁荣的内销市场共同作用下,景德镇民窑作坊在规模与质量上飞跃发展,形成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制瓷艺术高峰。

▲图1明末清初外销日本的瓷器两庆书屋藏

明末清初的瓷器以青花及五彩瓷器为主,多雄奇昳丽之作。此时的景德镇制瓷工匠们革新技术、改良胎釉、大胆创新,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诸多如筒瓶、棒槌瓶、凤尾尊、将军罐等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器型。在装饰纹样方面较前朝亦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版画为蓝本的各种人物故事题材,包括释道人物、戏曲小说人物等等。(图2-4)明代晚期,版画印刷业蓬勃发展,《集雅斋画谱》(又名《唐诗画谱》、《八种画谱》)、《历代名公画谱》(又名《顾氏画谱》)、《程氏墨苑》等多种画谱、墨谱以及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俗俚典故、戏曲故事、章回小说大量出版发行,无疑给思想寻求解放的窑工们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设计灵感与素材。

▲图2明天启六年()青花《三国演义》人物纹笔筒铭文:丙寅孟春月写于芝兰室两庆书屋藏

▲图3清康熙五彩钟馗打鬼图棒槌瓶展览:“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佳趣雅集,嘉德艺术中心,年两庆书屋藏

▲图4清顺治青花五彩《西厢记》人物故事诗文筒瓶中国嘉德四季第59期

本文所述的五彩人物故事纹筒瓶(图5)即是其中一例。本品侈口,口沿施酱釉一周,束颈,颈部饰洞石牡丹纹,溜肩,肩部装饰青花冰裂纹一周,直筒腹,腹部青花五彩绘画人物故事图案,平底。胎骨厚重坚致,通体施白釉,釉色清亮,釉面润泽。根据其“酱口”的特征以及大刀阔斧的人物绘画风格,可以推定为顺治时期景德镇窑产品。

▲图5清顺治五彩《山神庙裴度还带》图筒瓶佳器堂藏

初见此瓶便被瓶身所绘纹饰所吸引,遍查公私典藏,笔者未发现有相同者。画面中的主人公手中所持玉带板(图6)当为题解之所在。以腰束衣,古来有之,唐代时使用以玉为主要装饰的革带成为了上至皇帝下到大臣正式礼仪服饰的一部分,革带上玉的数量、材质、颜色、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以此来体现佩戴者的身份官阶。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至明代玉带的使用更加严格,玉带则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服饰礼仪用玉,从明代藩王墓出土的玉带(图7)可见一斑。由此考据此瓶腹部通景描绘的是以玉带为重要道具的《山神庙裴度还带》人物故事图。

▲图6清顺治五彩《山神庙裴度还带》图筒瓶上主人公手持的玉带

▲图7镂雕松树牡丹麒麟纹青玉带板(左图,江西南城县明崇祯七年益定王夫妇墓次妃王氏棺内出土)、清顺治五彩人物故事图筒瓶上手持“玉带板”的主人公(右图)

裴度还带故事最早可见于晚唐五代进士王定保撰的轶事小说集《唐摭言》,宋代的《太平广记》等书也有收录,到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将其改编为元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故事更具戏剧性,广为流传。该故事讲述唐代中书令晋国公裴度(图8)未发迹时又瘦又小,其貌不扬,多次在功名场上受挫。连他自己都感到很疑惑。正好洛中有个相面先生,很被达官贵人推崇。裴度便特意造访问命于他,道人为裴度相面,断定他命该横死。此时另有韩太守因廉洁为官被国舅傅彬诬陷入狱,韩夫人与女儿琼英辛苦筹资以救韩太守,幸得朝廷采访使李邦彦赠玉带相助。琼英路过香山寺时不慎失落玉带,被裴度捡到。(图9)韩氏母女正要绝望自尽,裴度将玉带归还,韩太守一家三口性命皆得救。就在裴度送韩氏母女出门之时,山神庙倒塌,裴度得以逃脱横死厄运。后相面道士再见到裴度听闻其经历称此为:“大阴功,他日富贵两全,可预贺也。”裴度赴京赶考,进士及第,并与韩琼英结为夫妇,位至宰相,寿登耄耋。

▲图8裴度(-)画像明王圻.王思义撰辑《三才图会》,明万历37年原刊本,年

▲图9《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中的“乞带救父”、“裴度拾带”、“出狱谢裴”版画插图明末绣谷唐氏世德堂刊本

明代后期,版画印刷业呈现出相当繁荣的局面,几乎达到了全国普及的程度。此背景下,《裴度还带》故事也多被收录刊行,且多有精美版画插图,现存可查有:明万历四十三年(年)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多个版本,明代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亦有收录,其以多种剧目形式广泛传播至今。在众多明版中,尤以明代戏曲家沈采改编自元代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的《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中“裴度还带”版画与本文所述顺治青花五彩人物纹筒瓶腹部绘画最为相近。(图10)筒瓶瓷画中香山寺云雾缭绕,寺前裴度手持一串玉带板,后有一道人腾云驾雾。面前韩琼英垂首掩面而泣,似有所诉,一女眷紧跟其后。两相对比,如出一辙。(图11)

▲图10《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中的“裴度还带”版画明末绣谷唐氏世德堂刊本

▲图11清顺治五彩《山神庙裴度还带》图筒瓶上的裴度(右)、韩琼英(左)形象

《山神庙裴度还带》的故事取自唐代名相裴度的早期经历,其文意表明两点。其一为宗教思想中的善恶因果。俗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善有善报,行小善能得到大回报。结合明末时代的社会大动荡背景,《裴度还带》无疑如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般给时人以反思与警醒。其二为科举制度的重要性。故事中才子佳人的戏曲框架,即裴度赴京赶考进士及第后迎娶琼英的情节设置,表现了科举制度作为文人的晋升之路在封建社会的重要性,上文所举较早收录《裴度还带》故事的《唐摭言》便是一本系统记载唐代科举诗文掌故的小说集。明末清初时代,科举相关的题材图案多有在瓷器绘画上出现,刊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明状元图考》(记录明代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五年状元76人,分别绘像,后有小传)畅销一时,广为流传,足见时人对科举取士的重视程度。此时的景德镇工匠们将此故事绘画于瓷器上,显得更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图12清康熙五彩《鸳鸯绦》人物故事图将军罐两庆书屋藏

▲图13清康熙五彩《红拂记》人物故事诗文棒槌瓶中国嘉德年

▲图14清康熙青花《青袍记》故事图棒槌瓶北京中汉拍卖年

明末清初瓷器一直颇受藏家的追捧,究其缘由,以版画为蓝本的装饰纹样,相比于程式化官窑,更具观赏性和文人趣味,无疑是明末清初瓷器在收藏市场上风靡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场的需求及繁荣造就了这个时代的民窑瓷器蓬勃发展,尤其以典故入画之风盛行,多用元、明杂剧典故,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例子如《西厢记》、《红拂记》、《青袍记》等(图13-14),更有很多还待考证发掘的典故,这种考据发掘的过程乐趣无穷。陶瓷绘画与戏曲、古籍等文化载体交相呼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收藏、生活的角落之中,此陶瓷收藏真趣味也。

谢辞:此文撰写过程中,两庆书屋金立言老师及彭晋学兄帮助我对文章进行了扩充修改,又增加了图版,使文章最终以"点石成金"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在此,我对以上两位师友表示衷心地感谢!一直以来,我在《两庆书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