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有着清晰的历史基点。年,福建省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了以科技为带动要素,鼓励大批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农村发展的新制度,成效显著。这一制度从一地探索成为全国性制度,实施二十余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在推动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显著成效。“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这些特点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进程中依然是应该坚持的。与“科技特派员制度”相比,“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又有许多新的特点。其一,带动要素不同,前者是科技,后者是文化;其二,依靠力量不同,前者主要是体制内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后者主要是社会力量,特别是文化创意企业、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者;其三,发展目标不同,前者主要是经济发展,后者是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的全面发展,当年要解决的主要是农民温饱问题,现在中国乡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全面振兴阶段,要解决的则是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思想道德、文化文明等更基础、更根本、更综合的问题,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以说,“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延伸与拓展。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有着活跃的现实基础。中国乡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吸引了许多高校教师、艺术家、文化产业企业家等投身其中,以自发的乡村实践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邀请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的一批专家作为“文化使者”为浮梁乡村发展把脉,探索文化产业领域人才进入乡村的新机制,之后相继出台《关于创建乡创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方案(试行)》《浮梁县乡创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吸引了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创意领军人才进入浮梁乡村,成功实施了“艺术在浮梁”“焕新中国节”等项目。这一经验也得到了文旅部相关部门的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有着基本的工作原则。实践表明,在当代乡村振兴中,要找到新要素把乡村中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激活,就要靠文化创意。由此,逐渐形成了乡村创新发展新理念:以文化创意为引擎,带动各种现代发展要素进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整体性的创新发展。为此,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要切实把握乡村创新发展新理念,坚持几个基本的工作原则。其一,带动性原则,文化创意是乡村振兴的带动要素,不是唯一要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要素,但却是关键要素,是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文化产业特派员在工作中,要发挥自身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优势,为乡村引入文化产业要素,同时,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乡村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与文化意义,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些独特的内在禀赋一旦被激活,会对乡村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也会对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产生巨大效应。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外部文化要素的导入都会对乡村产生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乡村脱贫攻坚完成、乡村全面振兴展开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行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更是具有极强的引领感,可以从国家层面发出强烈信号,鼓励、引导更多文化创意人才全方位、大规模进入乡村,既在推动乡村全面发展进程中更主动地发挥文化的作用,又在乡村振兴中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特派员的重要任务在于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业态,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让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这一制度既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人才动力和经济社会增长点,又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新的展示空间和成长释放着力点,无疑对于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人才强国建设具有双重意义。
广阔乡村,大有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更是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土壤,持续深耕其间,生命之力得以释放,乡村之美得以绽放。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则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坚实制度纽带,让人才与乡村紧紧在一起。
(作者胡钰为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文旅中国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赵明娟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主 编:王 言 责 编:王 鹏
校 审:薛 莹 编 辑:梁易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