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看看新闻
扫场所码、群内接收小区核酸通知、参与线上团购……本轮疫情以来,手机仿佛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另一方面,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寂静无声,网络世界的喧闹仿佛与他们毫无关系。
7月中旬,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上海市中心的永康路附近随机采访了20位老年人,其中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只有5人,其余的都表示“学手机太难了”“想给女儿打电话还打不出去”“觉得手机支付不安全”。
高度依赖子女出行有如“通关”
这些被困在智能手机之外的老人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记者找到了一位居住在浦东新区的老人陈红珍。陈奶奶今年82岁,曾是一名国企职工,现在和子女住在一起。在朋友们的眼里,她勤劳能干,“做饭特别好吃”,然而,如今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她感觉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过去几年,为了全身心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伴,陈奶奶学用手机的事被耽搁了下来。老伴过世后,陈奶奶的脑力大不如前,自己又有白内障,学用手机变得前所未有地困难。
“她主要是记性不好”,陈红珍的女儿林琴表示,自己的母亲真的很努力,但无奈就是记不住。“这几个按键,究竟是‘返回’的,还是‘确认’的,她都要记很久。”陈奶奶也常常分不清操作的逻辑,“比如说要点‘扫一扫’,但是她一着急,就点到‘通讯录’去了。”为了能够学好,陈奶奶每次在子女教学的时候,都会拿笔将步骤写下来,家里贴着好多她重复记录操作步骤的便签纸。
这次疫情之前,陈奶奶就已经感受到了没有智能手机的不便:“我和老同事们出去郊游,大家都拍照,我就躲在一边。因为这个照片我回到家就看不到了,拍它干什么呢?”疫情之后,没有智能手机的不便更加凸显。虽然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了“离线码”“关联卡”等便民措施,但在实际申领和使用时,还是会有各种不便。
记者跟随陈奶奶和家属来到居委会,申请打印离线码。对方表示,如果只有老人的身份证等材料,只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排队申领;但如果家属用智能手机帮助老人申领过随申码,就可以在居委会直接打印。为了节省时间,陈奶奶的子女马上在自己的手机上操作,大约过了15分钟,陈奶奶拿到了离线码。
拿到离线码只是“通关”的第一步,陈奶奶随后决定自己凭码乘公交车去超市买菜。一上车,陈奶奶就分外紧张,从钱包里掏出了所有的证件,反复问司机“哪个卡有用”。在司机师傅的指导下,陈奶奶出示了身份证和离线码。她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因为我眼睛看不清,也吃不准究竟哪个证件是上车需要的,所以我只能全部给司机看,请他告诉我。这样就是速度很慢,我压力也很大。”
到了超市,陈奶奶又掏出了身份证在“数字哨兵”上验证核酸信息,但不知为什么“数字哨兵”就是没有反应。营业员上前询问老人是否有家属陪同,请家属用手机出示老人的核酸信息。陈奶奶这才想起了离线码,通过验证“离线码”成功进入了超市。买完菜,医院拿一张不久前刚做的CT片。医院的过程很顺利,但到了取片的时候,值班医生告诉老人“今天申请,明天才能拿”。陈奶奶表示自己很着急,不想再来第二次。于是医生给了陈奶奶一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