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始至终都是主流企业在创造趋势。
俄乌大闹地球,股市开盘一片绿,地产板块早上一片红彤彤的,到了中午也躺下了。
这种星球大战的事儿,有人开心有人慌乱,但看看老美就知道了;
打了几百年打出了个超级大国,都是利益,见多了也就就习惯了。
不过这几天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消息着实不少,值得一唠。
(一)
昨天六大行同时宣布给广州地区房贷利率降低。
看清楚,这是针对广州市的,不是对广东省所有地级市。
工农中建交,再加上邮储银行,正好六个。
不知道是不约而同,还是相约一起并肩子上,越是不穷的地方越是能获得银行的青睐。
说实话这种操作属实有点挺搞笑的。
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那么多,咋不去把利息降低给大家减少点月供呢?!
给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降利息,不但能减少断供还能促使楼市稳定。
一个个民企爆雷,最受伤的肯定是购买房子的,虽说咎由自取但是这也是大环境导致的,个人的因素微不足道。
看着都在涨,眼里都只有房子、搞钱,不买都不行,被大势推着走,本质上说是没啥选择的。
所以我在想,为啥六大行要给广州市突然一下子降利率,之前的山东菏泽、江西赣州也只是降低首付比例罢了。
这两个本质完全不同,降利息等于每月少还钱,降首付纯粹是请君入瓮。
思来想去,无非几点原因:
1、钱太多,民营房企能贷款的不多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又大,还是房贷来的稳当,哪怕断供了还能拍房子;
2、给房价一直涨的城市降低贷款利率,业务增量更大、断供更少、风险更小;
3、给房价下跌比较严重的城市降利率,确实也能减少月供,但是风险大断供多,资本不是搞慈善的;
4、政策面没要求给房价跌的城市降息,但是提倡“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良性循环...”
5、差异化对待,广州市、苏州市这种城市潜力大、青壮就业者多,购房主力群体基数充足!
除了这些,反正我是想不到其他因素了。
不管他是民营公司还是国有公司,首先它是企业,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盈利。
银行也是企业,所以不例外。
至于会不会继续推高房价,用上面的第4条就能解释了,论政策肯定他们玩的最溜。
1月份的数据也很明显,北上广深、杭州、宁波等地的房价一直在涨;
未来肯定还是资金和主流企业扎堆的地儿;
在没有房产税、财产税和相应长效措施的情况下,房价再翻个倍也不意外。
锦上添花的活,主流资金和企业是专业的!
(二)
拿上海某地房价翻了三倍的故事举例。
与满脸绿光的股市相反的是,前几天上海杨浦区的楼盘“上海院子”红火秒光,均价达13.3万/平米。
故事还得从年信达(实力央企)拿下这块地开始讲。
彼时这块地周边,新房均价在4.8万/平左右,二手房均价也高达4万/平以上。
年11月,这个地块开拍,起拍价40.17亿元;
参与竞拍的有12家,包括泰禾(已爆雷)、中铁建、保利、龙湖+平安、中铁置业、首开+金茂、葛洲坝、阳光城(已爆雷)、象屿、新城控股(董事长猥亵女童判5年)、信达、中海。
上面这12家,除了三家出事的,其他的要么是实力央企要么就是地方强劲国企。
以央企、国企为主的12家房企围猎一块地,年11月25日,地块最终被信达(央企)以72.99亿拿下,溢价率81.7%。
多花近一倍的钱拍下这块地,成为当时的地王!
但折算下来以后卖的楼至少要在8.3万才能够本!而刚刚说了,当时周边房价只有4万多,这一下子就把那个区域的房价抬高两三倍。
信达拍到地之后,把同台竞争的泰禾拉了过来,泰禾出资11.36亿一起开发,打造“院子系列”。
当时泰禾风头正劲,在全国各地充当地王,搞这种高端开发是它的强项。
年11月信达泰禾携手“匠造上海院子”,章子怡孙红雷亮相品牌发布会。
拍完地两年多,年4月,上海院子第一次开盘套小高层洋房,一个多小时售罄造就“时光盘”。
据说当时均价在8.3万-9.4万/平左右,但按这个价格基本上不赚钱,因为年拿地的价格太贵。
年11月第二次开盘推出套房源,同样是时光盘,要不是有保安的话现场能打起来。
院子系列还在开发,但是泰禾却在年爆雷了。
于是信达和泰禾开始清理资产“分手”,谈好分手费,最终泰禾全面退出上海院子。
之后年5月,上海院子第三次开盘推出套房源,均价约13万/平。
这时候周边的房均价从年拍地时的4.8万涨到了年的近10万/平,越涨越买是地球人的通性。
所以,在上海只要是前些年买了房,不管卖不卖都属于躺赢,付出的利息相比涨幅不可以说值一提。
据说上海院子第三次开盘,还被杨浦区房管局约谈了,原因是认购地点修改未通知购房者、疑似被秘密认购!
第四次开盘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年2月18日,套房源秒光,均价超过13.3万/平,一套房至少要一千多万。
信达泰禾当时合作的“上海院子”算是最终结束了,房价却翻了近三倍。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上海房价翻倍涨的缩影。
相比各地房价腰斩、狂降之类的,上海的房价可谓是稳如老狗的上涨。
有巨量资金的主流企业扎堆上海,提前多年就把价格设置到翻倍,后面不涨才奇了怪了。
(三)
有人说风口,有人说趋势,其实都是占主流地位的企业、资金选择的流向。
这些巨头企业的把资金投向哪里,哪里就是风口,跟着风口走就成为趋势。
就像手机采用面部识别明显鸡肋,指纹就已足够便捷,但是作为主流的苹果有这个功能!
其他品牌如果不跟上主流趋势而是躺平,就极可能滞销导致巨亏。
这个道理放到房价上也很合身,现在明显政策和资金上在按不同城市实行差别化。
明显集中的苏杭、广州等地,房价必然稳中有升,只要买得起就不愁增值;
反之,政策和资金都没有明显倾斜的城市,想让房价再猛涨就纯属天方夜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