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巨制江南烟雨青花绝艳

四月的景德镇,水墨般的江南小镇笼罩在春季的烟雨中,青砖黛瓦散发含蓄沉静的风韵,一如用一色的青晕染,跃然于瓷的古意,娓娓叙述青花史,犹如美人嫣然一笑种下的涟漪,在雨过天晴后渲染的烟雨里,这便是景德镇与青花宛若天命的契合。

听一场春雨,落在这江南的瓷上。这里的生活很慢,慢到一天只能做一件瓷器。在这江南水乡,品一味茶,携一盏江南春色缸杯,拥一杯恬静,悠闲自在,不负时光馈赠,不付卿卿此生。

正如同诞生在这个春日里的,水藻游鱼构图巧妙,藻荇交横,随波晃摇,浮游鱼动若飞空,一昂一沉,静动纷去,如这座江南小镇般与世独立,自得其乐。

元青花风格的画面绘有四鱼,四鱼两两相对又各为独体,每鱼间,皆以一簇水藻莲花做为分隔,四周白底,再添绘浮萍气泡,前后主次逻辑连畅,层次清晰,并使得画面拢聚而增强整体感觉。固此虽是二维构图,却自成实境,化器为景,不免令人想起天朗气清,水波气明的舒畅心情,惟有深做呼吸,抚掌叹绝。

在做工上,以青花料代替水墨。手工拉坯工艺,以鱼与水藻为设计元素,用传统手工艺演绎表现。质朴厚重的画工笔墨,画面层次立体,井井有条,未显杂乱,虚实结合,变化万千,耐人品味。

在用料上,特选仿古泥。胎体极为轻薄通透,素净无杂质。细细把玩观赏,釉质厚润,细腻滋润,肥腴若水,通透光泽。触之光洁莹润,如玉如脂。

生生不息的窑火加持下的青花瓷,釉质宁和淳厚,色泽光莹宝润,釉面白淡微青,青花鲜翠欲滴,典雅素净,非有心者不能得。温润的白,典雅的蓝,寥寥数笔,蜿蜒盘旋,芬芳了岁月,染青了流年,为您的生活平添一份诗意与柔美。

祖发窑建于年,是景德镇现存仅有的几座柴窑之一,也是景德镇柴窑烧制技术最顶尖的现存柴窑之一。

祖发窑制瓷原料完全以官窑配方为基础,品质媲美古代官窑,这里所出的窑宝常出现在各大拍卖行,又常以百万级的天价为藏家竞得。

柴窑所需的燃料——马尾松木,它的杂质少,对陶瓷胎釉发色效果大有提升,并且富含高质可燃的油脂,可使窑内燃烧的火焰含油,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祖发窑一次烧制就要耗费近20吨松柴,仅松柴原料成本就可达数万元。国家出于环保原因,严控柴窑烧制,松木燃料已成稀缺资源,所以柴窑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可以说柴窑瓷器是“制瓷业的不可再生资源”。

匣钵,也是柴窑优于其他瓷种的重要原因。它属于易耗品,且必须采用昂贵的耐火材料制作,能保证瓷胎的受热均衡,窑内气氛被充分氧化还原。

柴窑的珍稀,还在于需要经验老道把桩师傅对窑火的精准把控,而如今的景德镇,随着传统柴窑的逐渐衰弱,掌握这门技艺的把桩师傅也变得寥寥无几。

烧柴窑讲究”一满二烧三熄火“,在长达近30个小时的烧制过程中,是泥、火与人的艺术,这炉火纯青的技艺,需要在几十年的经验中反复累积,反复观察总结。

也因为火性的不同,柴窑器釉面的肥厚油润,光华内蕴,不会产生普通瓷器釉面透亮的“贼光”,可以说柴窑与青花是绝配,烧制的青花渗入胎骨,犹如生长在瓷器里,富有生命力。

[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茶器套组]由青花名师潘唐高老师手绘而成。潘老师笔力深稳,线条流聚精纯,散点晕染分明,以莲池游鱼,构图趣妙,将水面之荷花莲叶与水中游鱼藻植并绘,水面水下融为一体,

盖、碗、托皆以鱼为构图中心,水藻等纹饰为辅,组成多种多样的装饰纹样形式。鱖鱼与水草相配,游鱼深浮浅出、或隐或显和涵泳自然。水藻游鱼,鱼水相融,鱼和水藻装饰疏密得体、细致入神。

画面中,鲜活的鱼儿跳跃于浮萍和水草之间,悠然自在,形态各异,水草种类繁多,每幅画面中心皆有四尾游鱼,寓意“四序有余”,即一年四季皆有盈余,寓意颇好。

[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品茗套组]由一盖碗四杯四托承组成。三才盖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撇口杯,腹圆饱满,贴合手心,手感舒适。有托盘又免烫手之苦;茶盖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而出,甚是惬意。

本期作品采用仿古瓷泥配重工青花,古韵盎然,器型优雅,盖、碗、托分别独立成画,鱼跃龙门步步高,年年有余福运来。这些美好祝福融汇成精美的鱼藻纹一笔一笔,用心地画在瓷胎上,灵动的笔触下鱼儿栩然而生,游乐于水藻之间,带来无限好运。

茶器注入茶汤后,金色的茶水与白色的茶器内壁相映成趣。青花所绘的水藻在波光中轻柔飘荡,莲荷下锦鳞游泳,亦是生机盎然,如此美器在手,当为人生至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1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