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陶成八业
3火土幻化
烧窑是制瓷业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最难把握的一道工序,“泥做火烧,关键在窑”。烧窑有三个关键节点,“一满二烧三熄火”,砖山火、制匣业、挛窑业则是烧窑的重要辅助行业。一件完美的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炉结构,匣钵质量,窑位,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化学变量等关系密切。在温度计发明以前,窑室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带有不确定性。为了看火方便,一般是晚上点火,烧一天一夜,整个烧窑周期约4天,满窑一天,烧窑一天,冷却一天,到第四天早上开窑。据唐英《陶冶图说》“烧坯开窑”条记载:“入窑至出窑,以三日为率,第四日晨开窑,器匣尚带紫红色,不能近。开窑匠用布十数层制手套,蘸冷水护手,复用湿布包裹头面肩背,然后入窑取器。器尽,乘热安顿新坯。因新坯带潮,就热窑烧炙,可免火后坼残裂穿漏之患。”
北宋大器匣
制匣行
匣钵由耐火泥料制作、经高温焙烧而成,是装烧瓷器的重要窑具。匣钵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矩形等,以装烧坯件体量分为小器匣、大器匣。景德镇柳家湾、马鞍山,均储藏用于制匣钵的白土。制匣原料的加工一般在室外进行,将白土、子土倒于地面,把其做成薄层重叠堆积状,再用铁锹逐次切取,加水捏练均匀后,即可用于制匣。年,景德镇共有大器制匣厂家80户,工人人;小器制匣厂家户,工人人。
清代制匣图水彩画
小器匣钵由匣壁和匣底组成。制作匣壁的工序为:先取特制的竹片若干,用细绳顺竹片厚度方向穿过,再将其竖放,并把两头合拢围成圈筒,内侧用铁质圆圈固定,外侧用绳绑住,再将匣泥敷于圈筒外壁,敷至一定厚度时,用布蘸水将其外侧抹平,然后用铁片修削整形,去掉圈筒内侧之铁圈,将圈筒收缩从内侧取出,然后抹平内壁并整形。匣壁制好后,将其移至他处晾干。制作匣底的工序大致为:先取一直径等于或稍大于匣壁外径的特制铁圈,将匣泥放入圈内,用脚踩匣泥,使匣泥制好后,晾干。待匣壁与匣底干燥适度时,将匣壁缘蘸上匣浆,坐于匣底之上,将黏接处修削平整。
大器匣钵由直壁和斜壁组成,制作方法与制作小器匣壁大致相同。制作斜壁的方法则与瓷坯拉坯相似,只是由于匣泥颗粒较粗,故在精修整形时须带水作业。直壁与斜壁制好后,即用匣浆将其黏合。制好的钵坯尚属生坯,俗称土匣,需要经焙烧成熟匣(响匣)后,方可用于烧瓷。制成后的生坯,盛装在匣钵内,在烧练过程中,就可以避免火焰的直接冲击和烟尘的污染,也可作为生坯的支架,不至相互挤压。
挛窑行
是专门从事筑窑的一个行业。挛窑原本为浮梁县魏氏专营,魏姓人手少,活计多时请都昌人临时帮工,久而久之,都昌人便学会了挛窑技术。都昌余姓人组成了一个补窑店,专门为一些窑户修补窑炉或抹泥浆,俗称搪窑。清代中期随着窑业的兴旺,都昌余姓人又由补窑转入挛窑行。民国时期,魏姓挛窑师傅只剩下2人,挛窑行业都被都昌余姓人垄断。挛窑店的老板均由挛窑师傅们推举,一年换一次。老板的职责是负责派工、收钱、管钱、分账。挛窑工人的工资级别划分方式俗称“四爪一股”,“四爪”好比猪的4只蹄,“一股”好比猪的正身。挛窑学徒期为3年,学徒期间每年的工资为10块银圆,出师后晋升为“一爪”,满6年后晋升为“二爪”,满9年后晋升为“三爪”,满12年后晋升为“四爪”,亦称“半股”。再过3年,经各位师傅评议通过后即可晋升为“一股”。其工资待遇依职级以几何级数上翻。挛窑时,各窑户对挛窑师傅通常要提供三餐一点。砌筑窑炉、窑囱的方式也十分独特,比如砌筑窑囱,既不使用模板,又不使用吊线,仅凭经验一圈一圈往上砌,所砌出的20多米高的窑囱既圆又薄,且笔直,每砌完一段,只需在囱的内外壁表层糊上一层黄土泥浆即妥。这种窑囱,看上去很粗糙、飘浮,实际上却很坚固、耐用。
柴窑窑房
与挛窑行业联系较紧密的为制砖行,是制作窑砖的行业,称砖山,被都昌曹、余两姓垄断。制砖的原料主要有黄土、红土、沙土3种。黄土,黏性好,耐火度高;红土,能耐火;沙土,主要起骨架作用。由于十八渡一带方面此土,所以窑砖生产集中在此。民国时期景德镇共有制砖户17户。各窑户建窑、修窑所需之砖坯均由制砖厂家提供,砖坯买回后,由各窑户分批装入瓷窑烧成响砖,然后用于建窑或修窑。
满窑行
是专门从事装窑的行业。民国时期景德镇城区共有满窑店4家,其中由都昌人经营的有3家,由饶州人经营的1家。满窑店中,一般设大老板、二老板、三老板各1名,3位老板以下者皆称“将军”或“将官”。大老板一般不管事,坐享其成,通常由进店时间最长的人担任;二老板负责组织劳力、联系业务等,通常由进店时间第二长的人担任;三老板通常由进店时间第三长的人担任,其职责主要是管账。进店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店内人事安排的唯一依据,如若两人属同时进店的,则看谁先跨入门槛。
满窑
烧窑行
是专门门帮各坯户将坯烧成瓷的行业。坯户做好坯件后,均要委托窑户代烧。窑户则按所烧数量和窑位的优劣向坯户收取一定的烧窑费。景德镇的烧窑行大体分为柴窑烧瓷和槎窑烧瓷,业主和工人均为都昌人。据唐英《陶冶图说》“成坯入窑”条记载:“窑制,长圆如覆瓮,崇广并丈许,深倍之。上覆瓦如屋,曰窑棚。烟突立其后,崇二丈余,在窑棚外。坯成,装匣付窑户入窑,分行列之,中间稍疏以通火路。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量器之宜称,配合窑位,器满发火,砖涂塞窑门,留一方孔。投松片不得停。候匣钵作银红色,止火。又一昼夜开窑。”
窑柴
柴窑因其所烧燃料为松柴,故名;因其为景德镇独创,故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其形似半个鸡蛋覆于地面,称蛋形窑;因其酷似半个瓷瓮横卧于地,称瓮形窑;因其外形颇像女人体型,故又称女体窑。
柴窑结构示意图
柴窑结构示意图
窑房属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左右,长度约37米,跨度为14米,外檐高7米。木构架所用材料,多为质地坚硬、不易腐朽的树木。构架一般为3x3米的方形柱网,梁柱为木材天然躯干,工匠巧妙地利用曲木的重心立柱及其弯曲之外形起拱架梁。屋顶坡度一般为4分水,小青瓦屋面局部升起,用于散热通风。窑炉面积,约为窑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均为两层结构。底层高度一般为9尺,是存匣、装坯、开窑取瓷之场地。二楼楼面平窑篷拱脚标高,主要用于储存松柴,楼面设有一闸口,通过闸口松柴可下滑到窑门前。
窑房内景
窑炉内景
柴窑由窑身、烟囱、护墙及望火孔几个部分组成,由窑砖砌成。窑身全长18-20米,容积为-立方米,一次可装烧日用瓷10-15吨。窑身大致分9个部分:(1)窑门,设于窑身最前端,为满窑的进口,开窑的出口,每次将窑满好后,须用砖块把窑门封住,仅在其上部留一投柴口。(2)窑头区为燃烧区,紧挨窑门,炉栅及灰坑均设在此。炉栅由68只大器匣钵组成;灰坑前宽后窄,前深后浅,略有坡度。(3)大肚区,紧靠窑头区,全窑的最高点和最宽点在此,因其紧靠燃烧区,故焙烧时温度最高,约为-℃,通常焙烧上等细瓷或高温颜色釉瓷。(4)小肚区,位于窑体之腰部,高度低于大肚区,宽度窄于大肚区,温度低于大肚区,一般在-℃之间,通常焙烧普通瓷器。(5)低温区,位于窑体后部,温度一般为-℃,焙烧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6)挂窑口,位于窑室与烟囱的交界处,为烟囱底部进烟气口。(7)余堂,即烟囱底部之空间,温度一般在-℃,通常焙烧土匣或粗瓷。(8)观音堂,位于窑背端穹窿处,因其形似庙堂,故名,通常装烧窑砖坯。(9)窑底,即窑床,为装烧制品的承载底板,通常平铺一层窑砖。
烟囱的前壁升起支承在挂窑口顶篷上,后壁支承在窑背端墙上,两侧支随在燕尾墙上,后壁与两侧往上逐渐向中心收缩,囱口呈三角圆形,颇似钢笔笔尖,尖端背向窑头。囱壁厚度为8-8.5厘米,称薄壁囱。囱体底部大,自重轻,倾斜分层眠砌,伸出房顶露于室外的部分约6.5米,通高20米以上。窑身周围之墙,称护墙,宽2米,高约3米。护墙与窑身、窑囱周围的墙间,均留有10-30厘米的空隙,护墙以下的间隙用沙土填实,护墙以上至护墙面一段,间隙渐次加宽,其间每隔40-60厘米堆叠40-60厘米的窑砖至护墙面,并以铁条或木柱搭架于各段堆叠窑砖上,再以窑砖散铺其上,将整个空隙完全闭盖,其作用大致有三:一是因有不流动而难传热的空气层在此间隙内起保温作用,可大大减少热损;二是高温烧成时,窑壁稍有膨胀余地;三是窑身翻修时护墙可免翻动,较为省工省费。
柴窑一般设有7个望火孔,其中圆形孔4个,1个设在前端的窑顶天篷上,1个设在窑顶天篷的正中,1个设在左侧天篷上,1个设在右侧天篷上;另有方形孔3个,1个设在烟囱后壁观音堂的上部,1个设在烟囱前臂挂窑口背侧的上端,1个设在烟囱前端的右侧或左侧。
装窑从窑炉后部装起,连烟囱下部也装以少量的低温青釉坯胎或珐花釉坯胎,此为柴窑特有。具体方法是:在观音堂及余堂左右边缘下部的斜出处,装以砖坯;在余堂中空长约2.6米处,装大器匣钵柱8排(俗称路),一、二排6柱,三、四排7柱,五、六排8柱,七、八排9柱,其高度均高于挂窑口、低于望火孔。不过这些匣柱只在下部20-30个匣钵内装烧坯胎,上面全是空匣,用于挡住挂窑口下部冲出的平行火焰,使其转变通行方向,往上冲升,促其顺畅通风。装好余堂所有匣柱后,即在挂窑口装以8柱大器匣钵,并在每两匣柱间留适当空隙,再将匣片蘸上调好的湖泥封闭其上部空隙,仅留下端近窑底的空隙不封,使窑身与烟囱底部隔开。因各窑的长度及所装烧产品不同,装匣柱排数及大、小器匣钵柱排数的搭配也稍有不同,在多数情况下,全窑约装44-46排;窑前端约装小器匣柱17-22排,两者共计22-28排。有的窑在此大、小器匣柱之间,装设口径中等的匣钵柱2-3排。在前面小器匣钵窑从头再来区域内,每排一般10柱。在后面大器匣柱的区域内,每排所装柱数则要视窑身的宽窄而定,每排一般装11-14柱。
装毕匣柱,即架设临时火床,在窑门内的火坑表面,用口径约19厘米的大器匣钵、重叠的短匣柱,横直支架构成若干以撑松柴的十字架与若干个通风方格。由于火坑表面长度仅为其宽度的三分之二,因此需在其宽的一方用3个重叠的匣柱直架于火坑表面,这样便空出了4行大空格。同时还需在第一空格的对角线上斜装一块耐火砖,俗称“棋子”,待火烧至一定阶段时拆除若干个,以增加其通风量。在靠窑身第一横列的4个空格及第二横列中央2个空格内的耐火砖应平铺,多在火烧至适当时刻先后拆除。而第二横列两旁空格内的耐火砖则应竖架,烧火时很少取下。在架设火床的匣柱斗接及棋子搭接处,均以匣片塞紧垫平,用黄泥浆糊严,最后撒上一层糠灰。
临时火床设好后,在窑门处还须装设灰溜门(火坑门)、投柴孔、发火孔、除渣孔等。装砌投柴孔的方法是从发火孔、除渣孔砌至距火床约1.3米处,再设投柴孔,其砌筑方法与砌筑发火及除渣孔相同。投柴孔砌好后,往上砌至距火床约2.3米处时,再并列对称空出两个直径约5寸的圆孔,并将两个口向外、底向内的5寸匣钵嵌入其中,此即为眼。烧窑时,窑工从这两个眼颜色的变化即可判断窑内的温度。接着在两眼之上用窑砖继续往上封砌,直到窑门篷顶为止。最后在整个窑门外从上到下糊一层黄泥,将所有缝隙抹平。窑装好后,即可开始烧窑。
烧窑分烧上半夜与烧下半夜两个阶段。烧上半夜,也称烧上半段,又细分为3小节:一为发火阶段,封门以前,在火床的左右及后缘周围,预先用柴堆成高约1米的中空半圆环形围墙,另以篾箕盛干柴10余块,置于火床上,封好窑门。从发火孔投进引火物,点燃篾箕内干柴,然后从发火孔投进5-8块干柴,并打开投柴孔烧火2个小时左右,待窑内前面1、2、3排匣柱略红,再掩门烧火。二为烘坯及烧氧化焰阶段,发火阶段完毕时,窑头区的温度已提高到℃左右,烟囱开始通风。从此时起,可逐步加大火力。烟囱口开始冒出微烟,窑中的火焰从前段渐渐延伸到后段。至火焰被拉至挂窑口附近时,窑烟便逐渐变黑变浓。当火焰进入烟囱并冒出浓列的黑烟时,烘坯及烧氧化焰阶段便大体结束。三为烧还原焰阶段,将坯胎中的高价铁质还原为低价铁质,即把氧化铁还原为三氧化二铁,使烧出的瓷器呈青白色。此时需加大投柴量。因镇窑未设减少通风量的装置,故除烟囱作用的变化之外,只有靠增加投柴量的方法产生还原气氛,使窑室前后段匣钵内坯的还原作用渐次完成。窑内还原的善可以通过观察烟囱出烟量来判断。当囱口冒出“狮子头烟”时,即说明窑内已进入全面的还原阶段。当烟囱口冒出的烟痕逐渐稀薄,说明窑内还原焰已进入末期。烧下半夜,也称烧后半段,分热火、速火2小节:一为热火阶段,当余堂内匣柱已红五分之三、火苗已超过匣柱顶3-4尺以上时,须将铁钩伸入火床卸去平铺棋子,以扩大火网通风面积、加强烟囱通风抽力。卸棋子时间的选定、卸块数的多少,要视窑内温度上升情况而定。二为速火阶段,此阶段又分为第一次清除炭渣、第二次清除炭渣及熄火3小段。第一次清除窑内炭渣,先用小块柴投烧1次或2次,投柴后,不再用柴块封门,改用一匣钵(口向内、底向外)嵌入投柴口内,约过5-6分钟,见匣底暗红后,即将冷水泼入火坑内,接着用铁钩将火床上未烧化的柴块及炭屑全部钩下,并将冷水洒于其上,再把其移走,然后启开除渣孔,用铁钩插入,扒清前一、二排匣柱下部直行火路内的炭屑,使其全落于火坑内,再将水泼于其上,然后把它移去。接着将10余块干柴置于已清除炭屑的火床上,封闭除渣孔,用篾箕盛松树皮屑数箕,由投柴孔倾入火床上燃火,仍照常投柴掩门烧,前后大约须8-12分钟。第二次清除窑内炭渣,在第一次清除炭渣的前后,每小时投柴总量及每次投柴数量较前均略减少,而每小时投柴的次数却较前增多,故称烧速火。熄火前的保温烧炼,维持窑内等温烧1-2小时,目的是为了缩小全窑之温差,使瓷釉熔流而光滑。其烧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停投时间更短,投柴次数加多,投柴量减少,而投柴速度则加快,使全窑的火焰流渐由细嫩而变得有如清水一般。此时,把桩师傅即从烟囱背的看火孔中吐一口浓痰下去,若痰落至窑底呈白光沫而飞散,即说明全窑瓷器已经烧熟。至此,止火停烧。熄火后,经过一段时间冷却,便可开窑。烧窑时间一般为18-24小时。
柴窑窑篷
柴窑窑门
柴窑集古代各式窑炉之长,不仅结构巧妙、容积很大,而且热较高、烧成时间短,再加上独特的、井然有序的烧成工艺,成就了景德镇瓷器之美。
清代开窑图水彩画
开窑工具铁刀和铁釟
槎窑因其所烧燃料为槎柴,故名:又因窑头似狮子头,窑囱似狮子尾,窑前的两只窑脚似狮子脚,两只窑眼似狮子眼,滑槎闸口似狮子嘴,故俗称狮子窑。窑房构造、布局与柴窑大体相似,只是规模略小。
全窑由窑身、烟囱、护墙及望火孔几个部分组成,窑身主要由6个部分组成:(1)窑门,设于窑身最前端,高一般为2.5米,宽0.57米,每次将窑满好后,须用砖块将门封住,仅在其上部留一投槎口,焙烧时从此洞投槎柴入燃烧区。(2)头部,紧挨窑门,为燃烧区,炉栅及灰坑均设于此区内。炉栅面积1-1.1平方米,灰坑深约0.9米,且前宽后窄。(3)中部,俗称二盖面、三盖面,为全窑的最高点,其高度一般为4.7-5.1米,温度一般在-℃之间。(4)尾部,紧靠望火孔,俗称窑尾,温度一般-℃之间。(5)余堂,位于窑体后部,温度一般在-℃之间,通常装烧渣胎碗或砖坯。(6)窑底。窑身全长14米,容积为立方米左右,一次可装烧大、小碗只左右。
槎窑一般留有8个望火孔,1个设在距窑头20厘米处,称花鼓眼;1个设在距烟囱10厘米处,称熄火眼;2个分别设在烟囱的两侧,称进出砖眼;1个设在烟囱背后,称望火眼;2个分别设在窑中部两侧,称照里眼;1个设在槎口上端,称井眼,从井眼中可以观察到窑内焙烧的情形。槎窑装烧从窑炉后部装起,全窑共装33排匣柱,每排所装的匣柱不等。
烧窑分烧上半夜与下半夜两个阶段。烧上半夜的顺序大致为:先由挛匣工将一部分槎柴置于“独脚”两侧,收纱帽工把干槎点燃投入燃烧区,引燃“独脚”两侧之槎柴,这一阶段俗称“打冷火”。“冷火”打毕,由挛匣工、收纱帽工、黑半股工、小火手4人正式烧窑升温,直烧至次日上午9-10点,烧上半夜方告毕。从这时起,改由做重工、打大槌、红半股工、打杂工接班烧窑,续烧7-8个小时后,烧上半夜人员和烧后半夜人员一起上,用松枝再烧1个半小时左右,即可熄火。熄火后,由打杂工、小火手负责拆窑门、冷堂,通常需冷却2天方能开窑。
给自己办一个展览,在自己定义的小世界里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罗辑思维罗振宇
今日作品花絮:
用心做事,用心感受景德镇陶瓷文化博大精深。
每日的生活美学从器物开始。
给自己办个展,为大家带来美好,更是为自己的梦想加油努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微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