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在这危难时刻,无数“战疫”英雄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最前线,向世人展示了无畏精神和无私大爱。
今天(5月26日)下午,杨浦区在沪东工人文化宫举行“‘逆行’背影,城市荣光”杨浦援颚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8位援鄂医疗队员分别讲述各自难忘的战“疫”经历。
雷神山的“标杆战斗力”
医院副院长郑鹏翔
雷神山是与火神山齐名的地方,是中医院,在武汉抗疫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团队接管的是雷神山C3病区,共48张床位,医院中唯一的整建制派出的医疗队。“标杆战斗力”是雷神山赋予我们的荣誉,其来源于防控上的严防死守,科室质量管理上的创新,把党建工作的触角深入到了病区。
为此,我们获得了上海市五四集体荣誉奖状。从侧面反映了杨浦乃至上海医疗队的缩影,我们共收治了59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3个“0”,即0死亡,0复阳,医务人员0感染。
整建制使我们的团队有了独特的优势,团队协作互相支持。我们团队包括20名医生,30名护士,涵盖12个专科,8个护理团队。人员老中青相结合,中高级职称人数占73%,党员占43%,90后占33%。
在雷神山最关键的是什么?
如何确保医务人员0感染?
50个人背后是50个家庭,我必须对他们负责,如果医务人员倒下了,救治病人也就无从说起。为此,我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对于进舱、出舱时穿脱隔离衣,所有的流程上墙,两人同时进舱,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补救。
如何把C3病区建立起来?
医院可以说是一个“毛坯房”。我们在病房平面图上进行设计,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病区药房配置哪些药物,病区的设备等,我们预先在图纸上标注,定稿之后,所有东西都必须自己动手,我们所有队员排成一排接龙,搬运各种物件,2天时间全部完成。
之后,我们开始收治病人,把病人分成轻、中、重三类。医院非常认可我们的做法,还邀请其他病区的医护人员来观摩学习,夸我们是雷神山的“样板病区”。
我们病区的病人平均年龄64.4岁,基础疾病才是诊疗的难点。新冠肺炎治疗没有现成的经验,要把事情做好,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彩虹卡”就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迭代产品。
最初几天,我们发现医生把所有病人的CT、核酸、实验室检查全部记住是有困难的。为此我们想到了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比如紫色代表重症,玫瑰色代表合并症,橙色代表焦虑。
疫情期间,共产党员冲锋陷阵这方面的故事有很多。包括第一次建仓,第一次进仓,第一次采样,第一次气管插管。这是责任,更是担当。
我们的“区长”,是病区的病人,也是一名党员干部,恢复期非常热心公益,我们把他加入管理队伍中。我对他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建一个临时党支部,你来做病区的区长,我们来共同关心病友,共同管理病房。”这位老党员听说自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还成了区长,相当高兴,工作非常投入。
在雷神山,患者每天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医务人员给患者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安慰,就能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对最后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
在雷神山的47天,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安全、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把上海的管理理念带到雷神山,留在雷神山,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让病人放心,让战友安心,背后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再艰巨的任务,也有信心完成。武汉之行是一笔光荣的精神财富,是思想上的一次洗礼,使我们变得更勇敢,更坚强。
路上人很少,心里人很多
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务科科长、医保办主任陈军
在武汉的55天,这段经历有很多感人的回忆。坦诚地讲,有些回忆我不愿再想起,因为想起,就会心痛。比如今天报告的题目,就是我们刚到武汉时的场景。我们都是平凡人,面对一个突然没有烟火气的城市,我们悲伤。但我们也铭记了许多,使平凡人变得勇敢的人和事。
正月初六,我们到达武汉的第三天,也是正式接收三个重症病区的第一天。医院的刘明利医生收治了一名叫小娟的患者,患者在填写联系人时,对方坚持要填朋友。刘医生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她的父母、公婆患新冠肺炎病故了。她和丈夫均不幸感染,分别在两个隔离点。这个姑娘捧着氧气袋,气喘吁吁,哭着述说家里的变故。当刘医生问完病史,准备离开病房时,小娟一把拉住了他,央求道:“医生,求求你,能否留个床位救救我的爱人。”刘医生看了一眼满满的病房,无奈地摇了摇头,那一刻,刘医生哭了。
医院医院的,医院的布局,没有办法做到规范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划分,医院也没有负压病房。对于烈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机的病人,如果不是在负压病房,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很高。
对这个疾病,虽然我们都是高年资的医护人员,但也很陌生,病人的变化总是让我们措手不及。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恐惧在队员中不断蔓延。当时内心十分沉重,我们害怕再也回不了上海,见不到父母,爱人和孩子。
同时那里的患者,也充满不安和恐惧。比如前面刚提到的那位姑娘。在最初几天,她有时会突然在病房里大喊大叫,有时整夜不睡,不停地打呼叫铃,早上查房时,她总是不停地哭泣,说梦见自己还在隔离点,气接不上来,医院。这样状况的患者,当时有很多很多。
为了减轻病人的恐惧,我们每天查房的时候都会拉着她们的手,和他们交流,科普一下这个疾病,解释一下化验检查报告,教授一些康复的技巧,甚至拉拉家常。有时他们半夜惊醒的时候,我们的护士还会紧紧地拥抱她们。我们也知道在病房里逗留的时间越长,我们被感染的机会越大,但是当披上战袍我们瞬间变得勇敢。
为了舒缓患者情绪,我们还积极发挥中医特色,让后方紧急赶制了一批香囊,它鲜艳的色彩,所散发的本草的香味,会让那些处于不安与恐惧中的患者,觉得安心,温暖与愉悦。小娟姑娘也拿到了这个香囊,紫红色的香袋映着久违的笑容,那天,我看到快要出院的她,自拍了一张和香袋的合影照片,发给了她正在康复中的爱人。
我们给了患者信心和力量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获得战胜恐惧的勇气。
记得有一名90多岁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也是一名孤老,生活不能自理,我们用武汉方言喊他彭爹爹。治疗护理30天,虽然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但他从没有和我们正常交流过。3月15日,根据指挥部的部署,需要把所有在医院。当我把彭爹爹搬上救护车的那一瞬间,发现他在掉眼泪,我赶紧用手去帮他擦拭,俯身问:“彭爹爹,你为何哭了啊?”彭爹爹清晰地回答:“你们是不是要回上海了,你们不管我,我怎么办啊。”然后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双眼始终注视着我。医院搬上病床后,彭爹爹一直目送着我走出病房,那眼中的依赖与信任,我终身无法忘记。
在武汉查房时,患者对我们讲的最多的话就是“医生,离我远点,我怕传染给你们”,出院时,很多患者加了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