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半月谈
1月21日,搬家前张杏妹老人和儿子女儿在一起王翔摄
半月谈记者周琳/吴振东/兰天鸣
1月21日,99岁的张杏妹从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地块搬离前,还和大儿子来了一场小小的“争吵”。住在这个老屋近50年的她,“连一个塑料袋都舍不得扔”。儿女劝她:“新家都有、都有。”张杏妹虽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麻利地戴上自己的红帽子,对着半月谈记者的镜头大笑着挥了挥手。虎年春节,他们一家人四世同堂,在新家里一起度过。
地块的集中签约,意味着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全部完成。30多年前作家笔下的上海“穷街”,自此正式将拎马桶封进史册。
自年开始,伴随着20多个旧改地块的推进,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大规模收集社区记忆,请大学生走进十九棉社区,让老居民在老屋前留下全家福,用影像和口述史等方式,留住城区烟火、社区记忆、美丽乡愁,共同创造了从“穷街”到“秀带”的光阴故事。
全情投入,百年旧里焕“新颜”
“晚上睡觉打地铺时脚丫伸到桌子下”“夫妻吵架不敢大声,因为隔音太差”……一栋小楼拥着四五户人家,各家的液化气钢瓶齐刷刷挤在一块,仿佛一排“不定时炸弹”;有些楼顶上,摇摇晃晃地悬着居民自盖的多层阁楼,被自嘲为世界建筑“奇迹”。这是小说《穷街》中关于“穷街”的片段。
“旧改”,常被称为“天下第一难”。杨浦区是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也是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总量曾占上海约1/3,住有宜居,是每位“穷街”人内心所急、所盼。
年,定海路街道累计完成7个基地,共计推进户居民签约,这也标志着杨浦区1.5万户的年度目标超额完成。这些看上去普通的数字,对旧改干部而言,是改善百姓居住环境的决心与艰辛,对老居民来说,是几代人的梦想、大半辈子的生活。
“或许对于一些部门来说,是基地、是地块;可对于街道干部来说,这个数字是街坊。”定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颖一句话,道出了旧改中的全情投入。
每天下班后,到旧改基地报到,一直到晚间9点半再离开,成为过去一年几乎所有街道干部的“日程表”。为了解开家庭“结”,他们化身为老娘舅、快递员、红娘、房产中介……在法律范围内尽可能解决各类矛盾,打开居民心结。不少居民都是从开始闭门不见、到中间隔纱门闪见、到最后开门相见,干部诚心最终打开居民心门,写就一本经得起检验的“民生账”。
年12月,杨浦区提前一年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5年累计为4.86万户旧区居民圆了安居梦,危棚破房、穷街旧里正式走入历史。
“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旧城区改造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我们依托市区联手、深化政企合作,创新工作模式、突破毛地瓶颈,提前一年完成任务,5年累计完成房屋征收.9万平方米。”上海市杨浦区区长薛侃说。
人们在“定海之窗”小小展示馆里拍摄旧改前的老物件王翔摄
存温度有厚度,携手留住旧时光
这里旧改的不少房屋是老石库门、老棚户区,一户房屋内通常居住着三四户人家,许多年过半百的居民都是在这样的旧式里弄里出生、成婚、生子,做了一辈子的原住居民。邻居们如今要四散出去,难免有些不舍。怎样记录、珍藏并传播“乡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翻阅”宝贵的弄堂回忆?
定海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建辉和几个居民区的书记、志愿者等一合计,“弄堂时光机”“老物件文创”等系列活动应运而生。
自年开始,街道大规模收集社区的记忆,一张张居民调研表发到家家户户,街道工作者走进居民家中做访谈,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术挖掘,形成了一幅定海街区历史地图。
即将告别的老屋前,余户居民通过线上提前预约的方式,拍摄了一张张特殊的“全家福”,这些光阴的故事和旧改前的老门牌号码、家里的暖水壶饼干盒等老物件,被收藏在名为“定海之窗”的小小展示馆里。
“常常会有花白了头发的老人,三两个一起,相约了回来看看。”展示馆工作人员说。
在“定海之窗”叙事展中,旧物品、老照片旁边都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