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收官杨浦全面消灭成片二级以下旧里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74796.html

12月28日上午,一场小雪飘落在杨浦区长海街坊虬江社区的旧改基地里。层层叠叠的铁棚简屋从虬江码头一直延伸到军工路上,这一天是基地关键的奖期节点,不少生活了几十年的虬江居民冒雪前来签约。这一天后,杨浦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将走进历史。

旧改工作人员李雯佩还记得,一年前同样是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江浦街坊以99.9%的高比例生效,那天,杨浦以年旧改征收户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年12月,街坊旧改签约。本文图片均黄尖尖摄

今年

杨浦新开16个征收项目

已完成征收户

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

旧改是“天下第一难”。杨浦区的旧区改造之路从年平凉地区的“”危棚简屋改造起步,至今走过30年漫长历程。旧区改造承载了居民对新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一代代旧改人沉甸甸的责任与传承——从全过程管理体系到首创“三个%”,从“全公开”阳光征收到“邻里互动”模式,为上海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积累了独特的杨浦经验。

年12月25日,江浦路街道街坊迎来“二次征询”签约首日。

最后一片“遗留地”

行走在街坊,房屋和晾衣竿遮蔽了天空。老房是建于20世纪的土木结构简屋,里面用煤砖堆砌,屋顶上铺铁皮,空气里弥漫着食用油烧焦后的气味。“散居地的居民一直过着没有煤气、共用公厕的生活。”虬江居委书记薛岗说,这里每到汛期就“发大水”,台风天屋顶被掀翻也是常事。

随着周边高楼迭起,老街坊逐渐被遗留在城市发展之外。“虬江社区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后一片集体土地改造地块。”长海路街道四级调研员王干告诉记者,“街坊曾在年经历过征地,但此后房屋动迁一直停滞,老居民盼动迁盼了近30年。”

30年间,杨浦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二级以下旧里平凉西块动迁启动;年平凉4、5街坊动迁,大部分居民选择动迁房补偿,摇号从第一天早上6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3点,居民戏称“史上最热摇号选房”。年长白街坊通过居民意愿征询同意率、居民签约率、居民搬迁交房率同时达到“三个%”的模式实现旧改,开在“二万户”里的百家宴锣鼓喧天。年和年,大桥88街坊和89街坊相继动迁。年,定海、、、、、、街坊“七拼盘”地块联合启动旧改,所有工作人员在旧改基地里度过“五一”假期……

杨浦的旧改史就像一台时光机,当曾经的画面划过眼前时,每一个地块的征收过程都历历在目。而贯穿其中的,是杨浦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旧改征收“全过程管理体系”。

街坊旧改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作战图”。“今天是第一阶段奖励期节点,过了这一天签约的居民将损失至少60万元奖励费。”杨浦第一征收事务所基地经理徐骏说,“从11月8日进场到12月28日签约结束,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这得益于杨浦的全过程管理法。

从队伍管理、资金管理、房源管理、司法强制执行工作等方面构造体系。在时间上,通过倒排时间节点来制定工作安排表,全体征收人员“挂图作战”;在规范上,所有征收事务所执行统一流程,不开口子,一条路径做到底。

年,杨浦区发布了全市第一个专门针对旧改的全过程管理文件,并在平凉西块进行“实验”,推动平凉6、10、11、14、15、19街坊在一年内跑出了旧改“加速度”。自年以来,杨浦连续三年完成征收户数超过1万户,年新开16个征收项目全面完成征收。

动迁前夕的街坊。

居民收拾旧家具和被褥准备搬离。

“看着大桥盼旧改”

大桥居民汪祖梅一家住在周家牌路弄,她家的阁楼上有一扇朝南的小窗,正好能看到蓝天下的杨浦大桥。“从杨浦大桥年开始建造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传言要动迁了,后来看着大桥一天天造起来,而居民始终身居陋室。”年,大桥90街坊启动旧改,新生活的阳光照进了这扇小窗。

在大桥街道,许多居民“看着大桥盼旧改”,一盼就是三十年。近4年来,大桥共有15个街坊、1.78万户居民进行了旧改,近两年签约率都在99%以上,今年更有两个旧改基地实现了%签约、%搬迁。高签约率背后,有一套创新的群众工作法。

大桥街坊一户家庭中有一对残疾人夫妻,为了保障他们动迁后的生活,经办人和推进干部引导这户人家签订家庭协议,尽可能改善残疾夫妻的生活。“在家庭补偿款分配中,弱势群体很难为自己争取利益。”大桥旧改推进干部应俊说,“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推动签约效率,又要照顾弱势群体的权益。”

93街坊有一户困难家庭,对征收工作有强烈抵触情绪,在了解到该居民家以摆摊卖水果营生后,应俊坚持每日去老太太的摊上买水果,在日复一日的点滴交往中,双方建立起了信任感。“买水果工作法”后来成了大桥旧改工作中的创新。

杨浦最大的旧改基地大桥89街坊动迁,余户大桥下的居民旧改圆梦。

89街坊居民许辛声和妻子在打包行李。

年7月,动迁前夕的老街坊和居民孙海麟的家。

旧改征收不仅有温度,还有历史厚度。20世纪80年代,中学教师程乃姗根据自己在杨浦定海生活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穷街》,并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一代杨浦人的集体记忆。今年五一前夕,定海路街道、、、、、、街坊组成“七拼盘”基地,同步启动旧改。

在动迁的同时,如何留住百姓乡愁,这成了旧改工作当中的“附加题”。定海路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策划开展了“弄堂烟火情”系列活动,组织专人为居民和老房子、老邻居合影留念,用口述史的方式收集发生在弄堂的老故事,举行居民座谈分享会,记录下定海的发展变迁。

一张食堂菜票、一张工资条、一台缝纫机、一对双喜热水瓶、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在旧改拆迁中“挖”到的“宝贝”,如今陈列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国际时尚中心党群服务站和杨浦电厂党群服务站,“定海之窗”成为居民重温市井生活的窗口。

年12月19日,定海路街道最后一块旧里街坊“二次征询”高比例生效。街道邀请电视剧《穷街》的主创团队时隔35年后再聚首,与居民聊起昔日“穷街”生活,时空仿佛在一瞬间重合。

年6月25日,定海、、、、、、街坊(定海“七拼盘”)首日签约即高比例生效。

“七拼盘”旧改指挥部,征收员刘冲在和居民王阿姨聊天。

定海居民唐春峰和他的“蟋蟀世界”。

在定海,杨树浦发电厂的大烟囱是居民生活的独特背景。

老空间注入新内涵

平凉路街道曾经有上海内环以内最大的二级以下成片旧里,当地人称为“八埭头”。如今走在大连路以东,曾经的棚户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大连路公共绿地,成了居民家门口的“网红公园”。

旧区改造完成后,未来将承载怎样的新空间?这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目前,杨浦正对区域内的里弄建筑和街道界面进行综合评估和甄别分析,结合所在地块的规划功能与用途制定一套全方位的保护保留措施与活化利用方案。

杨浦特色的里弄建筑主要集中在南部滨江区域,为了延续其风貌肌理,杨浦区规划在“八埭头”和大桥东形成两片以里弄风貌为主的集中街区,将华忻坊、纺三里、上水工房等典型里弄风貌均予保留,让曾经老旧的空间注入新内涵。

沿着杨树浦路一直走,有一片已动迁后的里弄房屋,目前正在加紧修缮和保护施工中。“它们都是经过甄别需要保留的建筑。”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牟娟告诉记者,未来的杨树浦路沿线,将打造成一条可步行和阅读的“露天博物馆”。

随着杨浦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全面完成,下一步,杨浦将把目光聚焦区域内剩余的10个零星旧改地块。“零星地块共涉及居民户,约1.18万平方米,明年我们将加快推进这些零星地块项目启动旧改。”杨浦房管局局长戴弘说,同时杨浦明年计划启动6.3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加快租赁住房建设,让更多杨浦百姓圆安居梦。

杨浦滨江南段,居民在落日余晖下散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黄尖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7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