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干部何明晖在上海企业结结实实坐了大半个月的冷板凳。
“到公司第一天,安排我们参加了工作例会,但之后的例会很少喊我们参加,具体工作也没有安排。”尽管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何明晖说起这段经历时依然颇为尴尬。
去年10月,芜湖市选派首批名优秀的年轻干部赴上海、深圳等地企业开展百日实训,其中在上海的参训干部有79名,何明晖是其中之一。此前,何明晖在芜湖南陵县政府部门已经工作了近20年,曾担任分管经济的副镇长,百日实训出发时,他的职务是南陵县三里镇人大主席。
但是,这些职务和工作经历并没有给何明晖在上海的工作带来什么便利。刚到上海的第一天,他还吃过一次“闭门羹”,因为与此前联系的接收公司沟通出现问题,他不得不临时调整了实训单位。
打破坐冷板凳的窘境
干部从跑腿打杂做起……
怎样才能不坐冷板凳?何明晖想出一招——倒水。看到有客商走进会议室,何明晖立刻过去倒水,倒好水,不主动离开,而是摊开本子,在后排找个空座坐下,边听边记录。靠着这一招,他很快了解了公司的业务、混熟了人头,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在何明晖给客商倒水的时候,芜湖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良正在给同事修改文档格式。陈良是赴沪百日实训上海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但在他实训的物联网公司,这些职务用处不大。为了打破坐冷板凳的尴尬,陈良主动帮忙调整文档格式,让公司报送给政府的材料更符合要求。
初到上海企业,这些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芜湖干部不得不转变心态。在工作汇报中,何明晖写道:面对陌生环境,面对企业顾虑,小组学员都不同程度坐过冷板凳,但大家都能及时调整状态,跑个腿、打个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融入,逐步打开了工作局面。
坐冷板凳是芜湖干部在百日实训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而破解尴尬、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正是这些干部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作业。从实训效果来看,很多干部在天的实训中大多经历了一个从惴惴不安、不知所措到熟门熟路的过程。
换个角度看,这种实训方式也在倒逼干部跳出舒适区。在百日实训动员会上,芜湖市领导就提出,外出实训就是要在比学赶超的过程中,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打法,组织干部“走出去”,就是让大家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打破思维定式,破除路径依赖,不断补齐能力素质上的短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曾有人称,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转变为“正式生”。成为“正式生”的安徽追赶势头强劲,去年以来,安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选派干部到沪苏浙跟班学习,学习的地点不限于政府部门,也包括产业园区和有关企业,要求干部全方位、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前沿地区的发展脉动。
在安徽省级层面之下,安徽的各个城市都动了起来。以芜湖为例,计划在5年内,每年选派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沪苏浙粤等先发地区开展百日实训专项行动。首批参训干部与以往跟班学习干部相比,更年轻,学历、职务层次更高,且都是业务骨干,平均年龄为34岁,一半以上为“90后”。
上周末,芜湖第二批百日实训队伍也已出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棋局中,这样的跟班学习、百日实训,只是一个起点。
实训学员在宿舍头脑风暴
坐上海地铁悟出了芜湖地铁改进方案
在上海参加百日实训时,芜湖市发改委战略规划和法规科科长郭甄住在徐汇区漕宝路附近,工作地点在闵行区的漕河泾工业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内,每天上班,他需要换乘3趟地铁,再搭一趟公交车,通勤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而在芜湖,他的通勤时间只需要20分钟。
通勤时间大大延长,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实在不算一个好消息,郭甄却在其中咂摸出一些趣味:“虽然需要多次换乘,但是我发现公交车和地铁之间换乘很方便,出地铁站就是公交站,路线规划很合理。只要我算好时间,就不会迟到。”在上海实训天后,郭甄已经和其他上班族一样,对上班线路熟稔于心。不同的是,在换乘时,郭甄联想到芜湖新开通的两条轨道交通,有的站点和公交车衔接很顺畅,有些则还有改进空间。
在上下班路上,芜湖市监局办公室主任程锐也有一些新发现:路上的一块地砖破了,很快就会有巡查的网格员过来拍照,等他下一次路过时,地砖已经被换成新的了;公交站牌每天有人清洗,哪怕只沾到了一点脏东西,第二天肯定就会被清洗干净;随处可见穿着绿马甲的志愿者,像关心自家院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