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10日下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层代表座谈会上,许多基层岗位上的平凡人,成为市领导的座上宾。广大基层一线同志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持续奋斗、奉献付出,为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分别是谁?他们讲了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来看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的报道↓
马燕功:封闭小区摸索核酸检测“三步法”,快速全员检测不留“死角”
每天8时30分,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碰头会在等着马燕功。物业、业委会、居委会的负责同志聚在一起,复盘前一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小区疫情防控的安排,往往是大家讨论的重点。
作为浦东新区祝桥镇祝和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马燕功和同事们不久前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验:8月21日,因小区内一名在浦东机场货运部工作的居民被确定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祝和苑北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名居民进行了为期14天的封闭管理,于9月4日零时解封。“第一次核酸检测时,所有人都没有经验。我们小区有91个楼栋,大部分是五六层的楼房,志愿者们一栋栋地爬楼,一家家地敲门告知,最后连爬楼的力气都没有了,坐在楼道里站也站不起来。从18时30分开始做核酸检测,直到第二天凌晨2时30分才全部完成。”
等到第四次核酸检测时,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就顺利“收工”了。变化从何而来?原来,经过几次尝试,小区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了核酸检测“三步法”:第一步是检测前“扫楼”,志愿者提前上门登记,帮助居民扫码预约,同时每人发放一张带有数字序号、住址和姓名的“编码券”,居民做核酸检测时,必须携带并上交这张“编码券”;第二步是检测中“守楼”,核酸检测开始后,每个楼道都有志愿者值守,保证小区内3个检测点平稳有序。同时,小区居委会里的大数据比对小组会根据居民上交的“编码券”,快速搜索寻找那些未完成核酸检测的居民;第三步就是“喊楼”,根据居住人员进行唯一编号,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快速、精准找到遗漏人员,确保每一次核酸检测不留“死角”。
“这一套工作方法帮了我们大忙,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大家都忙而不乱,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为我们点赞。”马燕功说,小区能够顺利度过困难的日子,离不开党员干部、志愿者的倾情付出,也离不开全体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只要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守护家园,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顾星:防疫专班人员的天,平时滴水不漏战时能打硬仗
“今天是我参加区疫情防控办社区专班转运工作的第天。”松江区防控办社区专班人员转运组组长顾星昨天脱口而出。
“我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在应急状态下区内重点筛查人员转运,并对包干街镇社区防控、隔离点工作进行指导。”顾星说,自组建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队伍以来,共组织20批由机关志愿者、公安、医疗、后勤等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转运机场入境人员人(含中国籍人、外国籍人),实现工作人员“零感染”、转运对象“零差错”,在“外防输入”上守好“国门”。
在顾星看来,建立一支拥有较强应急处置反应能力,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专业队伍是工作关键。
“目前,我们的队伍共有60余人,包括志愿者、公安等,需要每月轮换。可‘大换血’也意味着队伍的经验不足。”顾星说,松江区一方面编印了《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手册》,另一方面在疾控专家防护培训、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老队员带班带教、新队员提前实训等方式,岗位一对一以老带新交接,最大限度保持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战斗力。
转运组平时工作要做到“滴水不漏”,出现紧急情况后,还要能打硬仗。今年8月18日,松江区有庐公寓被列为中风险地区,顾星他们配合流调进行转运,当晚将位重点人员全部落实转运或管控,做到转运及时事不过夜、人员管控“零遗漏”。
顾星说,“转运组能做到24小时待命、15分钟准备、1小时内到达区内任何一点开展应急转运工作,在应急任务中发挥了‘尖刀班’的作用。”
王斌:“五责”闭环筑牢发热门诊底线,紧绷“防疫弦”站好“哨兵岗”
“20个月的抗疫时间里,我积累了许多实战防控经验,发热门诊是城市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把好关口,我们责任重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王斌说。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名感染领域“老兵”便率领团队,一头扎进繁忙工作,绷紧疫情防控一根弦,守住了“院内感染零发生、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底线,护佑了一方百姓安康。
发热门诊是重点防控领域。王斌用严谨、冷静、专业与创新,站好了第一道防线上的哨兵岗。防疫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空间改造、流程改进、人员配置。医院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分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迅速完成改造建设;发热门诊24小时接诊、核酸检测落实服务,区内6家发热门诊、12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规范流程……一张密织防控网络兜底区域居民健康。
数据显示:自去年3月至今,医院共接收隔离人员筛查人,其中人核酸检测结果阳性,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病例均被转运至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
从快从严从实落实应急响应,保持高度警觉,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医院感染科团队,严格对标国家及本市防控相关文件要求,针对发热门诊、院感等“建章立制”,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工作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医院特点,启动“五责”闭环筑牢底线。所谓“五责”,即创新架构“明责”(网格化),分解任务“定责”(区块化),定期反馈“述责”(清单化),严格标准“考责”(标准化),绩效杠杆“问责”(台账化)。
去年8月9日,医院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入境患者。61岁的该男性患者在夏威夷被诊断为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同时伴有呼吸衰竭、呼吸机辅助通气、帕金森病及骶尾部巨大压疮等疑难杂症,情况十分危急。王斌及同事第一时间紧急组建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伤口护理等诊疗团队,在隔离条件下成功救治患者。
“选择当医生,就要踏踏实实干一辈子!”王斌的语言朴实无华。
张澍:智能化科技创设“口岸大流程”,从国门到家门搭建管控闭环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坚持口岸联防联控、坚持做好内部防护,是筑牢上海空港口岸疫情防控防线的重要经验。”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副处长张澍回顾了一年半来的抗疫经历。
张澍介绍,疫情前,浦东机场海关就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开展信息搜集打击走私。疫情发生后,这套方法也被运用于疫情防控,从而及时获取境外高风险人员信息,构建疫情防控甄别模型,多维度交叉开展风险研判。这一风险研判利器,在去年4月俄航su航班中发挥巨大作用。
张澍难忘抗疫之初,关员工作强度极高,她最长一次,防护服足足穿了8小时。随着疫情防控向纵深发展,海关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手段,自主研发了自助申报机、多功能分流机、远程验核机等,实现%电子申报和无接触验核,约90%的入境旅客可通过自动验核,直接进入后续的核酸检测环节。“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得穿防护服的时间大大缩减,旅客的通关体验也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安全与便利的统一。”
抗疫以来,一张海关关员与支援机场人员的并肩照曾在